...药物作用机理是阐述药物在体内如何起作用的理论。对于药物特异作用及其机理进行研究,现已发展到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 特别是一些药物受体的纯化及克隆,为深入了解药物作用的本质及体内一些重要的生理生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一) 非...
...24.3.1 发病情况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发病。由于各国诊断方法不统一,所以发病率的统计数据难于比较。据世界糖尿病学会Entmacher和luft报道,全世界多数国家的发病率为1~2%。工业发达国家的发病率较发展中国家...
...念珠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侵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人体免疫力的高低及感染菌的数量、毒力。当人体在妊娠、、口服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使机体免疫力下降,改变阴道内环境的情况下,容易诱发念珠菌感染。 念珠菌的致病力和下列...
...感染,发病在所难免。 二怪:没有有效疫苗 脑膜炎球菌和淋球菌同属奈瑟氏菌属,很多特性极为接近,但脑膜炎菌疫苗早已问世,而虽经努力,淋菌疫苗仍不能在实际中应用。疫苗的应用已使天花在全球绝迹,疫苗、小儿麻痹疫苗、伤寒疫苗、霍乱疫苗等等在预防上都...
...本病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及低层社会的黑人中发病较多,是发展中国家人生殖器溃疡形成的主要原因。近年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等发现有软下疳的暴发,主要发生在贫穷的、异性恋的人群中,这些人常与娼妓有性接触,其中男性软下疳病人50%以上是与...
...1/6971,美国1/10059。日本发病率较低,为1/73000。我国1983年的发病率为1/16500,北方明显高于南方,但南方及沿海地区的四氢生物喋呤缺乏症(bh4缺乏症)发病较多。...
...细胞取代。 在整个病理过程中,炎症性改变几乎可以忽略。偶尔在血管周围可见个别淋巴细胞浸润。由于炎性细胞数目极少,出现机会不多,可能是视神经结构破坏和变性的继发性反应。 发病机理 尚不完全清楚。多数学者认为,颅内压增高,使压力传导至视神经蛛网膜...
...感染后潜伏期平均2-3天。大部分病例约在1周以内,有时少数病例可在数周以后发病。女性比男性的症状一般较轻,潜伏期也长。初发为外生殖器部位的炎性小丘疹。24-48小时后,迅速形成脓疱,3-5天后脓疱破溃后形成溃疡,境界清楚。溃疡呈园形或椭...
...苯中毒的发病机理迄今尚未阐明,结合近代的细胞及分子水平的研究结果,有以下观点:①对骨髓造血系统的影响:苯的许多代谢产物,如苯醌、醌醇、苯三酚等,具有影响细胞内大分子活性的作用,它们可同RNA、DNA、蛋白质上的某些化学基团结合,进而造成酶...
...皮肤、粘膜,这一情况,可以解释表皮大面积受感染和远离原发部位新病损发生的原因。原发性hsv感染病人常有这些特点,而且从远离接种部位的神经组织中发现病毒。初次发病临床症状消退后,在神经内不再分离到感染毒。在细胞表面也检不出病毒蛋白。各种刺激因素...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