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成温之理_温病正宗_中医医书籍_【岐黄之术】

...相干,即病证多变,名曰热病。按素问 生气通天云冬伤于寒,注云冬寒且凝,春阳气发,寒不为释,阳怫于中,与寒相持,故温。又热论云∶人之伤于寒也,则热。注云∶寒毒薄于肌肤,阳气不得散发,而内怫结,故伤寒者,反为热病也。以此证之,即伤寒...

http://qihuangzhishu.com/723/29.htm

中医词典其他:第四篇_中医词典z~其他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后等情况,说理明晰,有独到见解,可以启迪后人。书中还摘取伤寒中与伏阴症同属一派的阴条文作为此类并观,末附舌鉴图25帧。现有初刻本珍本医书集成本等。医级综合性医书。又名医级宝鉴。十二卷。清·董西园纂。成书于1777年。...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yicidian2059/196-2-4.html

短气少气_广要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短气也。(病源)少气候 此由脏气不足故也。肺主于气而通呼吸,脏气不足,则呼吸微弱而少气。胸痛少气者,水在脏腑,水者阴气,阴气在内故少气。诊右手寸口脉阴实者,肺实也,苦少气,胸内满膨膨,与 相引。脉来濡者,虚少气也。左手关上脉阴阳俱虚者...

http://zhongyibaodian.com/zabingguangyao/483-9-25.html

白虎加人参汤方_伤寒_中医伤寒书籍_【岐黄之术】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二两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见前)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当发汗,不可与白虎汤;...

http://qihuangzhishu.com/103/198.htm

面瘫因于少阳阳明合 冯世纶临证实录(三)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经方“治人”的理念。 耳窍疾病多见少阳 对于耳窍病变,以黄帝内经为奠基的“医经派”多从脏腑、经络角度认识,认为其急性病证多与肝胆有关,治疗也常取用治疗少阳的柴胡剂。而以伤寒为集大成的“经方派”是以八纲、六经为认识工具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3012.html

普济方·针灸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普济方(公元 1406 年)明.朱橚等撰。 共168卷。凡 1960 ,2175 类、778 法、61739 239 图。 收载方剂最多。本草纲目中附方有不少是从此书采录的。 作者:朱梓 朝代:明·永乐四年 年份:公元...

http://zhongyibaodian.com/pujifangzhenjiu/index.html

秦汉时期医学著述_中国医学通史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八十一难、阴阳大、胎胪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合十六卷”。此书撰成未久,即遭战乱而散佚,后经太医令玉叔和重新整理编次,得以流传。林亿等伤寒论·序说:“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晋·皇甫谧认为:“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guoyixuetongshi/1029-10-9.html

中医内科学的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_中医内科学_中医内科书籍_【岐黄之术】

...阴阳五行、人与自然等一系列重要观点,不仅为中医内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还论述了200多种内科病证,一般都能从病因、机、转归、传变及预后等方面加以论述。汉代张仲景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着成伤寒,书中伤寒部分(后人将其整理...

http://qihuangzhishu.com/76/5.htm

学医说_研经言_中医医书籍_【岐黄之术】

...千金外台四书,斟酌乎本事方百证歌九十明理等说,参互考订,以徐俟其悟,殆另有一境矣。大抵医者之于伤寒,其致力每在未究之先,其得心转在悉通之后,不亲历者不知也。溯流穷源,其事止此;神而明之,...

http://qihuangzhishu.com/769/42.htm

败坏别行方_伤寒_中医伤寒书籍_【岐黄之术】

...生姜(一两)咀,水三升,煮一升,温作三服。伤寒将理失节,服冷太多,伏热在脏,手足厥逆,爪甲稍青,恐阳气渐衰成阴毒瓦斯,踟蹰之间,变入狐惑,面色斑斑如锦纹,木通桂枝汤。木通 桂(各一两) 吴茱萸 细辛(各一分) 甘草(半两) 葱白(六茎) 枣...

http://qihuangzhishu.com/746/58.htm

共找到894,138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5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