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本应下,耽搁失治,或为缓药羁迟,火邪壅闭,耗气搏血,精神殆尽,邪火独存,以致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筋惕肉 ,肢体热一毫未除,元神将脱,补之则邪毒愈甚,攻之则几微之气不胜其攻,攻不可,补不可,补泻不及,两无生理。不得已勉用陶氏黄龙汤。此证下...
...发于鼻额,红肿,以至两目肿盛而不开,额上面部皆赤而肿者,属阳明也。或壮热气喘,口干舌燥,咽喉肿痛不利,脉来数大者,用普济消毒饮主之。如内实热盛者,用通圣消毒饮。若发于耳之上下前后,并头角红肿,此属少阳也。或肌热日晡热,寒热往来,口苦嗌干,...
...微用姜、柴、麻黄解其寒热,可谓拾仲景之遗。服后不畏寒反觉热燥,乃阳回作汗佳兆。更以理阴煎、麻桂饮二方参而用之,万不可既疑且悔,将改用凉剂也。诗曰∶大温中,十一味,参 术草姜麻桂,芎归柴胡熟地黄,饮毕风寒应渐去。...
...胃热为实者,乃胃中阳火实而阴水虚也,故当以寒药泻胃中之实火,而养其水虚。然此皆补泻胃中虚热水火所乘之邪,非胃为湿者之本。其余例同法。夫补泻脾胃湿土之本气者,润其湿者是补湿,燥其湿者是泻湿,土本湿故也。(指明本气,是先生独得之秘,是从五行立论...
...其平。《本经》治脏腑寒热邪气,总不出调和胃气之义。仲景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僭上也。调胃承气用甘草恐速下也。皆缓之之意。小柴胡有黄芩之寒,人参、半夏之温,而用甘草则有调和之意。炙甘草汤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浑是表里津血不调,故用甘草以和诸药之性...
...)气味浓薄寒热阴阳升降之图 (二)药性要旨 (三)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 (四)脏气法时补泻法 (五)治法纲要 (六)用药用方辨 (七)去〔脏腑〕之火 (八)各经引用 (九)五味所用 (十)用药各定分两 (十一)药性生熟〔用〕法 (十二)药用根...
...先发寒热,次日头面俱肿,又二日,口噤汤水不入,诊之脉洪数而有力,此表里俱实也。又咽喉妨碍,汤药难下,先用针刺咽间,去恶血钟许,牙关稍开;以防风通圣散一剂徐徐服之,便去三、四次,肿上砭去恶血,以金黄散敷之。次日肿势稍退,又以普济消毒饮二剂,面肿...
...作者:周学海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自序 卷一\证治总论 气血精神论 升降出入论 承制生化论 虚实补泻论 卷二上\形气类 三阴三阳名义一 三阴三阳名义二 三阴三阳名义三 高骨大骨非一骨也 三焦水道膀胱津液论 饮入于胃...
...麻黄汤发腊月寒伤营,桂枝汤散冬天风伤卫。九味羌活汤发三时之表,(三时伤寒,春夏秋也。)六神通解散理晚发之邪。(三月天行,谓之晚发。)香苏散、十神汤,参苏饮发表调中,(平和之药,外感内伤兼治。)葛根汤、解肌汤、小柴胡和解半表。大柴胡、三承气...
...目录 《得效》理脾饮 ▼ 相关方剂 ▲ 返回目录《得效》:理脾饮【处方】橘皮(生用)、甘草(炙)、厚朴(去粗皮,姜汁炒)1两,羌活2钱半,防风2钱半,肉豆蔻2钱半,茯苓2钱半,川芎半两,吴茱萸1钱(去梗)。【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