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 抗磷脂综合征不是一个特定的疾病,而是一个临床的综合表现。1999年国际上对诊断抗磷脂综合征提出了简化标准: 1.临床标准 (1)血管血栓形成。 (2)在任何组织或器官临床发作一次或多次动脉、静脉或小血管血栓形成 妊娠并发症。 (3)...
...出处:中草药1996;27(4):218~220摘要:理气药对C57BL小鼠Lewis肺癌的局部肺转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抗转移率达33。89%。实验中发现,小鼠荷瘤后,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达6。71±2。80Ω,TXB2升高,6-K-PGF...
...的可能。 7.其他 应用双嘧达莫、阿司匹林、消炎痛可防止血小板聚集。有血栓形成者用肝素或双香豆素类抗凝药。切脾是禁忌的。 (二)预后 主要死亡原因为重要器官的严重出血和血栓形成。一些病例可转化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量的异常所致。由于血小板在生理性诱导剂作用下产生聚集时,以及血小板α颗粒摄取纤维蛋白原时,均需要GPⅡb/Ⅲa受体的参与,因此,GPⅡb和(或)GPⅢa的异常导致本病血小板黏附及聚集等试验异常。现已在分子水平发现多种分子缺陷包括发生在aⅡb...
...抗胆碱酯酶药和乙酰胆碱一样,也能与胆碱酯酶结合,但结合较牢固,水解较慢,使酶失去活性,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便大量堆积,表现M及N样作用。抗胆碱酯酶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易逆性抗胆碱酯酶药,如新斯的明等;另一类为持久性抗胆碱酯酶药,如...
...进而抑制胆固醇的合成,并由于其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对保护血管壁不受损伤有重要意义,使脂质在动脉壁的进入和运出保持正常的动态平衡,且不利于血小板粘附和聚集于血管壁,还由于其抗血小板功能而防止附壁血栓的形成,故具有显著的降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
...抗精神病药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失常的躁狂症状。根据化学结构可将常用抗精神病药分为吩噻嗪类(phenothiazines)、硫杂蒽类(thioxanthenes)、丁酰苯类(butyrophenones)、及其他药物。一、吩噻嗪...
...抗胆碱酯酶药和乙酰胆碱一样,也能与胆碱酯酶结合,但结合较牢固,水解较慢,使酶失去活性,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便大量堆积,表现M及N样作用。抗胆碱酯酶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易逆性抗胆碱酯酶药,如新斯的明等;另一类为持久性抗胆碱酯酶药,如...
...甘草等等,也在进一步研究中。最近,国外研究发现了一种具有抗AS作用的磷脂相关酶——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PAF-AH)。PAF-AH由巨噬细胞产生,并和脂蛋白结合存在于血浆中。研究表明:发生AS时,血浆PAF-AH的活性改变。除了...
...精神失常(psychiatric disorders)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精神活动障碍的一类疾病。治疗这类疾病的药物统称为抗精神失常药。根据临床用途,分为三类:即抗精神病药(antipsychotic drugs)、抗躁狂抑郁症药(...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