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治肺鼻塞治心_《医学读书记》_中医医论书籍_【岐黄之术】

...古云∶耳聋治肺,肺主声;鼻塞治心,心主臭。愚谓耳聋治肺者,自是肺经风热、痰涎闭郁之症。肺之络会于耳中,其气不通,故令耳聋,故宜治其肺,使气行则聋愈。夫声从外入,非无声也,有声而不能入也,而谓肺主声何哉?其鼻塞治心者,经云∶心肺有病,而鼻为...

http://qihuangzhishu.com/326/84.htm

感冒的“五忌”和“二宜”_【中医宝典】

...血管,加重鼻塞、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 五忌乱服药。 感冒有风寒、风热、表虚、表实之分,治疗应辨清寒热虚实,对症下药,才可能有效。 “二宜”为: 一宜多喝开水。 补充足量的水分能稀释血液中的毒素,加速代谢物的排泄,从而减轻感冒的症状,缩短...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6884.html

侧卧时位于下侧鼻腔出现鼻塞_侧卧时位于下侧鼻腔出现鼻塞的原因、侧卧时位于下侧鼻腔出现鼻塞怎么办_查症状_【疾病大全】

...交替性鼻塞交替性鼻塞:侧卧时位于下侧的鼻腔常阻塞加重。转卧另一侧后,刚才位于上侧没有鼻塞鼻塞较轻的鼻腔,转到下侧后出现鼻塞鼻塞加重。而刚才位于下侧的鼻腔鼻塞减轻。此外,嗅觉可有不同程度的减退,说话呈闭塞性鼻音。由于鼻涕长期流经鼻前庭和...

http://jb39.com/zhengzhuang/JiaoTiXingBiSai337287.htm

感冒_《血证论》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亦与麦门冬汤仿佛.感冒甚重.传变为热者.宜照伤寒法治之.清热攻里.可以任量.惟失血家.不得轻用吐法.戒之.失血之人.有状似感冒.而实非感冒者.由于肺痿气虚.时时洒淅恶寒.鼻塞流清涕.乃金被火克.内壅外闭.卫气不布之故.只宜清养肺金.毋得...

http://zhongyibaodian.com/xuezhenglun/686-10-33.html

感冒怎么治疗?_【中医宝典】

...因为目前尚无治疗感冒的特效手段,加上它有自愈趋向,所以,感冒治疗的目的是,对症处理,减轻症状,缩短病程,促进早日康复。治疗方法,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方面。 ( l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卧床休息,保障足够的睡眠,多饮水;同时,应戒烟...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6842.html

感冒用药,分清普通or流感_生活常识_家庭药箱_【中医宝典】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特点是具有流行性。这一次北京地区的流感经采样分离,证实为甲3亚型。流感的发病季节多在晚秋和冬天,流感的症状非常典型,一发病即出现高烧,常达39℃以上,伴有寒战、肌肉酸痛、头痛、咽痛、乏力;而普通感冒鼻塞流涕明显,也可...

http://zhongyibaodian.com/changshi/b23665.html

孕妇感冒怎么办_【中医宝典】

...的就是自己胡乱到药房买药服用,就近接受妇产科医师的诊治,才是正确的途径。 感冒分两种,流鼻涕的一般是风寒感冒,如果不流鼻涕,一般是风热感冒。 具体如下: 风寒感冒起病较急,发热,畏寒,甚至寒战,无汗,鼻塞,流清涕,咳嗽,痰稀色白,头痛,周身...

http://zhongyibaodian.com/zs/59716.html

感冒各阶段的食疗方法_【中医宝典】

...“熄火”。 此外,中医古籍中记载的葱豉汤,除可缓解头痛鼻塞,对于发烧的人也有帮助。做法是取青葱葱白部分,加上豆豉煮汤。葱白具有发汗功效,其中的苹果酸、磷酸等会刺激血液循环,发汗的效果比姜汤更快;发酵的豆豉则可补充体内的蛋白质。 预防感冒——...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075.html

秋季感冒的"五忌"与"二宜"_【中医宝典】

...刺激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扩张血管,加重鼻塞、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 五忌乱服药。感冒有风寒、风热、表虚、表实之分,治疗应辨清寒热虚实,对症下药,才可能有效。 “二宜” 一宜多喝开水。补充足量的水分能稀释血液中的毒素,加速代谢物的排泄,...

http://zhongyibaodian.com/zs/49146.html

民间妙法治宝宝感冒_儿科呼吸疾病偏方秘方_【中医宝典】

...春季是感冒的高发季节,婴幼儿感冒后服药困难,如果能用些简易的民间验方,不打针、不吃药,就可达到治疗感冒的目的。 婴幼儿感冒可采用以下几种简易疗法: 饮食调理法 一般来说,感冒的恢复期至少需要7天左右。在饮食方面应给予清淡、易消化、高蛋白、...

http://zhongyibaodian.com/pianfang-mifang/a12012.html

共找到42,516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5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