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三十三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

http://wenxue360.com/guji/3080.html

第三十八回 彦智杀高思继_《五代残唐》

...当日,忽报王彦搦战,晋王引思继于高阜望之,思继侍立于侧。时,晋王指曰:“麾盖之下,横枪立马者,王彦章也。 ”思继亦随指看之,见其人绣袍金甲,威风凛凛,杀气腾腾。 思继与晋王曰:“臣虽不才,愿领兵出战!”遂披挂绰枪上马,直出阵前,挺枪直取...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31442.html

中庸·第一读解

...这是《中庸》的第一,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

http://wenxue360.com/guji-shangxi/751.html

老子·德经·第七十二评析

...有的学者认为,“这一可以看出老子对人民压迫斗争的敌视”(《老子新译》)。当然,我们认为老子不希望暴乱,不管是统治者的高压暴政,也无论人民的反抗斗争都极力加以反对,这是因为暴乱将给社会造成严重灾难。那么,只要仔细加以分辨,我们就会得知,...

http://wenxue360.com/guji-shangxi/865.html

老子·道经·第七评析

...这一继第五之后,再一次歌颂天地。天地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是“道”所产生并依“道”的规律运行而生存,从而真正地体现道。老子赞美天地,同时以天道推及人道,希望人道效法天道。在老子的观念中,所谓人道,既以天道为依归,也就是天道在具体问题上的...

http://wenxue360.com/guji-shangxi/798.html

第七十二_《老子道德经校释》

...厌”字,御注、范、夏竦古文四声韵并作“猒”。下一字是,上二字非。盖古厌饫、厌憎作“猒”,迫逼作“厌”(参照邓廷桢双砚斋笔记卷四)。此章下一字作“猒”,上二字皆作“厌”。经文五十三“厌饮食”,六十六“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亦作“猒”。又...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2588.html

中庸·第二十六

...故至诚无息。 不息则久,久则征。 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如此者,不见而,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

http://wenxue360.com/guji/3073.html

中庸·第二十八读解

...本章承接上一发挥“为下不倍(背)”的意思。反对自以为是,独断专行,也有“不在其位,下谋其政”(《论语·泰伯》)的意思。归根结底,其实还是素位而行,安分守己的问题。 此外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引孔子的话否定了那种“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

http://wenxue360.com/guji-shangxi/777.html

第十一_《老子道德经校释》

...之案:景龙碑本止此句为一。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严可均曰:“有之以为利”,各本句上有“故”字。 罗振玉曰:景龙、敦煌乙、丙三本均无“故”字。 「音韵」此江氏韵读无韵。高本汉:辐、毂韵。案释文:“‘辐’音福,车辐。‘毂’,古木反,车...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2527.html

第三十五_《老子道德经校释》

...,古本、碑本“口”并作“言”。弘按此注及二十三注,俱作“出言”。释文出“尺类反”。合而稽之,王本经文本作“出言”明矣。其作“口”者,盖缺上画也。何晏景福殿赋注引亦作“出言”。 陶鸿庆曰:傅奕本“出口”作“出言”。据王注言:“道之出言,淡然...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2551.html

共找到24,434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5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