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重病多是下焦伏寒_《伤寒补例》_中医伤寒书籍_【岐黄之术】

...伤寒中.有一种极显极要之义.仲景未曾道破.后人暗中摸索.全未道着.只有伤寒偏死下虚人一语是从已败之后.归咎于病患自己之不慎.而不知其治法之差.用药之误也.夫冬伤于寒者.大率伤于下焦膝胫也.若伤于头面肩背.是阳气刻刻升越之道.未有不立见...

http://qihuangzhishu.com/261/6.htm

伤寒少阴证似太阳太阳脉似少阴为反用药不同论_《伤寒六书》_中医伤寒书籍_【岐黄之术】

...以此观之,表邪浮浅,发热之反尤轻,正气衰微,脉沉之反为重。此四逆为剂,不为不重于麻黄附子细辛汤也。可见熟附配麻黄,发中有补;生附配干姜,补中有发。所谓太阳少阴,脉沉发热虽同,而受病有无头疼与用药自别,故并言之耳。若误治之,其死必矣。...

http://qihuangzhishu.com/700/40.htm

误下例_《伤寒指掌》_中医伤寒书籍_【岐黄之术】

...扶阳散寒.此条脉促.喘而汗出.是阳盛热入.用葛根芩连辛寒药.解肌清热.同见促脉.辨其阳虚阳盛.寒邪热邪.全在有力无力中分出.用药之寒温.如同冰炭.学人可不细心辨认乎.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此少阳的症.医以汤药下之.不应.又以丸药下之.因...

http://qihuangzhishu.com/934/86.htm

伤寒相似诸症十四条_《仲景伤寒补亡论》_中医伤寒书籍_【岐黄之术】

...虚烦.故以霍乱虚烦二病次于前卷 湿 之后.今独取朱氏之说.继之以疮毒.虫毒、溪水、瘴雾诸症类伤寒者.皆当辨症而后用药也.活人书曰.病有憎寒发热者.恶风自汗.寸口脉浮.胸膈痞满.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而头不疼.项不强者.此为有痰也.虽类伤寒.但头...

http://qihuangzhishu.com/673/81.htm

老年人用药应注意安全问题_老年用药_【中医宝典】

...老人用药要十分注意,因其体质与成年人不同,抵抗力相对减弱,因此用药要注意安全,对老年人所患疾病与所用的药物有所了解。 老年人多数体弱多病,服药机会也多。据调查,65岁以上的老年人约有80%患心脏病、高血压、关节炎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甚至...

http://zhongyibaodian.com/laonianbaojian/a343.html

抗菌消炎药用药前须知_用药常识_用药常识_【中医宝典】

...不可轻易用抗菌素治疗,以免掩盖病症、贻误诊治。 (5)严禁把抗菌素当成预防用药。 (6)抗菌素在家庭使用以单品种为好,要合用时选择中草药抗菌消炎类为妥。 (7)使用过程中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通常多见胃肠道反应,如恶心、腹部轻度不适时不必停药...

http://zhongyibaodian.com/changshi/b28038.html

用药宜禁论_《脾胃论》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凡治病服药,必知时禁、经禁、病禁、药禁。夫时禁者,必本四时升降之理,汗、下、吐、利之宜。大法春宜吐,象万物之发生,耕耨科斫,使阳气之郁者易达也。夏宜汗,象万物之浮而有余也。秋宜下,象万物之收成,推陈致新,而使阳气易收也。冬周密,象万物之...

http://zhongyibaodian.com/piweilun/811-4-11.html

耳部用药用药前须知_【中医宝典】

...耳部用药主要是治疗化脓性中耳炎(耳流脓),外耳道炎、软化盯聆(耳屎)等,这些疾病局部用药,使病变部位直接接触药物,以利于发挥最大药效,但正确使用滴耳药是成功的一半,下面谈用滴耳药的方法。 (1)病人侧卧,患耳向上,先用棉签擦净耳内分泌物,...

http://zhongyibaodian.com/zs/47310.html

伤寒发颐_《外科正宗》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伤寒发颐亦名汗毒。此因原受风寒,用药发散未尽,日久传化为热不散,以致项之前后结肿疼痛,初起身热口渴者,用柴胡葛根汤清热解毒;患上红色热甚者,如意金黄散敷之。初起身凉不渴者,牛蒡甘桔汤散之;患上微热不红疼痛者,冲和膏和之;肿深不退欲作脓者,...

http://zhongyibaodian.com/waikezhengzong/647-7-2.html

老人安全用药五关键_老年用药_【中医宝典】

...老年人因肝肾功能减退,导致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能力减退,所以其不良反应率要比年轻人高2—3倍,只有充分认识这一问题,合理用药,方能达到用药安全有效和防病治病之目的。 一、掌握最佳用药量 从50岁开始,每增加1岁应减少成人...

http://zhongyibaodian.com/laonianbaojian/a347.html

共找到57,940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5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