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麸(同炒)为末,每服9g,米汤送下或猪肉点食。(《本草纲目》)3.脾虚泄泻:糯米、淮山药共煮粥,熟后加白糖食之。(《刘长春经验方》)4.虚劳不足:糯米入猪肚内蒸干,捣作丸子,日日服之。(《本草纲目》)【使用注意】糯米性粘滞难化,故病人忌食...
...一、是编皆岐伯天师、仲景张使君所口授,铎敬述广推以传世。实遵师诲,非敢自矜出奇。一、辨证不辨脉者,以证之易识也。苟能知症,何必辨脉哉。虽然,辨证更能辨脉,则治病益精,又在人善用之耳。一、辨论证候均出新裁,阐扬《灵》、《素》所未备,于二经...
...#坊刻有《孙庞演义》一书,甚属唐突诞妄,非惟不揣情理,兼文势鄙陋层出。如朱亥乃田文之勇友,而强扯作魏国大夫。刖足乃剔去人之两膝盖骨,使不得竖挺行走,只好匍匐往来。为是彼竟指作割去足指为刖刑。夫足指虽去,何害行走?又言鬼谷先生所授孙膑有三卷...
...经过铜壶滴漏出的水就是铜壶滴漏水。可见此水在李时珍(生卒年为公元1518~1593年)之前的虞抟有关著述中已有药用记载,并非首出于《本草纲目》。 ...
...《本草》自神农以来,数经兵燹,又遭秦火,所传书多散轶,鲁鱼亥豕,不能无误,一字舛错,动即杀人。铎躬逢岐伯天师于燕市,得闻轩辕之道,而《本草》一书,尤殷质询,凡有所误,尽行改正。此书删繁就简,凡无关医道者,概不入选,即或气味峻烈,损多益少,...
...清代医家。字承侯,号茧斋,浙江山阴县人。于方剂学颇有造诣,尝由《本草纲目》中撷取其附方部分,以病为纲,重新分类,着成《本草验方针线》(一名《万方针线》);另着《本草纲目》药品总录,亦均行于世。...
...明初,药物学发展缓慢,到了后期,发展速度加快,出现了象《本草纲目》、《本草经疏》等影响深远的著作。据文献记载,明代编写的本草著作不下百种,在药物学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巨大进步,是我国药物学史上的重要时期。(一)划时代巨著《本草纲目》:...
...诛戮。─辑是《集》,专论阴虚阳实,认定红白两色,是痈是疽,治即痊愈。所载诸方,皆药到病愈,切勿增减,并勿因贵重之药减轻。逐症治法,开卷一目了然,不必投师,人人可精此道。─诸书惟《冯氏锦囊》内附阴疽论,与余家遗秘相符,独无消疽之方,惟以温补兼...
...郑光庭专修《宣宗实录》。 庭裕奉诏之日,惕不敢易,思摭实无隐,以成一朝之书。逾岁,条例竟未立。国朝故 事,以左、右史修起居注,逐季送史馆,史馆别设修撰官。起居注外,又置日历。至修实 录之日,取信于日历、起居注,参而成之。伏自宣宗皇帝宫车晏驾...
...大凡治病,药用根据时,方随病制;寒热温凉,性各不一;宣通补泻,贵乎得宜。恒存济人、博爱之心,乐人之乐,忧人之忧,则药无不效灵矣。谨附凡例九则∶一、辨风土如北方凛冽,药宜辛热;两广烟瘴,解毒为先;云贵高暖,清凉取胜,江南亦然;江北则地卑多湿...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