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漏论治_《类证治裁》_中医内科书籍_【岐黄之术】

...,经云∶陷脉为 。近旁穿穴,中生脆管,流脓不止,即为漏。有串臀者,有串肠者,有串阴者,有秽从疮口出者,漏卮不塞,精血日枯,渐成损怯难治。宜戒酒色,节劳茹淡,滋填精血。如鱼鳔、熟地、龟胶、鹿胶、猪脊髓之类。立斋论治痔 痛便秘,宜清热凉血,润燥...

http://qihuangzhishu.com/592/341.htm

中风论治_《类证治裁》_中医内科书籍_【岐黄之术】

...面麻木,乃气虚风袭。补中汤去术、归、陈,加白芍、五味子。麻木体软,搔起白屑,乃脾血不荣。补中汤去柴胡,加地黄、白芍、芝麻。真中风,虽风从外中,亦由内虚召风,其挛急偏枯,口 舌强,二便不爽,由风挟痰火壅塞,致营卫脉络失和。先用通关,继则养血...

http://qihuangzhishu.com/592/13.htm

疠风论治_《类证治裁》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圣散加苦参、天麻、蝉蜕数服,接服八珍汤,圣愈汤。外用白玉蟾浴汤加羌活、薄荷、葱白煎洗。浴后,白玉蟾擦药搽。凡遍体肿块,以生姜蘸擦药擦之。其燥起白屑,系血不荣肤。四物汤加荆、防、白芷、地骨皮。搔如隔帛,系气不充表。养营汤。面部麻木,系气血不能...

http://zhongyibaodian.com/leizhengzhicai/592-17-2.html

《儿科要略》_中医儿科书籍_【岐黄之术】

...第三节 口症 第四节 变蒸 第五节 弱症 第六节 疳证 第七节 杂证 第四章 痧痘论治 第一节 痧疹概要 第二节 痧证分类 第三节 痧后证治 第四节 痘证概要 第五节 痘证分类 第六节 痘后证治 第五章 诸惊论治 第一节 惊风概说 第二节 ...

http://qihuangzhishu.com/688/index.htm

《儿科要略》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第三节 口症 第四节 变蒸 第五节 弱症 第六节 疳证 第七节 杂证 第四章 痧痘论治 第一节 痧疹概要 第二节 痧证分类 第三节 痧后证治 第四节 痘证概要 第五节 痘证分类 第六节 痘后证治 第五章 诸惊论治 第一节 惊风概说 第二节 ...

http://zhongyibaodian.com/erkeyaolve/index.html

《南病别鉴》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温病学著作。三卷。清·叶天士等撰,宋兆淇辑注。初刊于1878年。宋氏鉴于江南地区温热湿热病居多,因取温病著作中影响较大的叶天士《温证论治》,薛生白《湿热条辨》及薛公望《伤寒直解辨证歌》三书加以辑注。其中《温证论治》、《湿热条辨》二书,主要...

http://qihuangzhishu.com/192/286.htm

《南病别鉴》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温病学著作。三卷。清·叶天士等撰,宋兆淇辑注。初刊于1878年。宋氏鉴于江南地区温热湿热病居多,因取温病著作中影响较大的叶天士《温证论治》,薛生白《湿热条辨》及薛公望《伤寒直解辨证歌》三书加以辑注。其中《温证论治》、《湿热条辨》二书,主要...

http://qihuangzhishu.com/192/728.htm

《南病别鉴》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温病学著作。三卷。清·叶天士等撰,宋兆淇辑注。初刊于1878年。宋氏鉴于江南地区温热湿热病居多,因取温病著作中影响较大的叶天士《温证论治》,薛生白《湿热条辨》及薛公望《伤寒直解辨证歌》三书加以辑注。其中《温证论治》、《湿热条辨》二书,主要...

http://qihuangzhishu.com/196/2593.htm

灵枢的针灸治病_【黄帝内经】

...特征,表现为或瘀滞,或阻逆,或寒凝,或留浊,或各种痹证等,尤其位于经络循行脉线上表现更为明显,即相应的经络出现经络信息反应,如在体表局部经络解剖定位的腧穴淫痒、酸楚、麻木、过敏压痛、隐疹、皮丘、皮下结节、异常色泽等变异现象,有的虽然“结”症...

http://wenxue360.com/huangdineijing/archives/213.html

坐骨神经痛_【中医宝典】

...疼痛,由腰部、臀部开始向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及足背外侧放射,呈“针刺”、“刀割”、“触电”样持续疼痛,弯腰、咳嗽、喷嚏、大便时均可加重;病侧下肢微屈,或健侧卧位可减轻疼痛。痛久者下肢无力,肌肉松软,伴小腿或足部麻木感。 患者站立时常健侧着地...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7338.html

共找到10,171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4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