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护北洋政府,但它的副刊在进步力量推动下,一个时期内曾是赞助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刊物之一。鲁迅在一九二一年秋至一九二四年冬孙伏园任编辑时经常为它撰稿,孙伏园去职后即不再投稿。 〔4〕 周作人(1885—1967) 字启明,浙江绍兴人,鲁迅的二弟。...
...可不做则不做而已,无他秘计也。此复,顺请著安! 鲁迅。 【注解】 〔1〕本篇在收入本书前未在报刊上发表过。 顾颉刚,江苏吴县人,历史学家。一九二六年与作者同在厦门大学任教,一九二七年作者到广州不久,他也往中山大学任教,这年暑假去杭州为学校...
...答客诮〔1〕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2〕 十二月 〔1〕 《鲁迅日记》一九三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为知人写字五幅,……为达夫……又一幅云:‘无情未必真豪杰,……。’”此诗在书赠坪井芳治时,题款...
...也是一条路。如果作者都不断的奋发,使本集能一程一程的向前走,那就会知道上文所说,实在不仅是一种奢望的了。 一九三四年六月中,铁木艺术社记。 【注解】 〔1〕本篇最初印入《木刻纪程》一书中。 《木刻纪程》,鲁迅编辑,以铁木艺术社名义印行,计收...
...丙辰,学琴于王侣鹅。绍兴存王明泉派者推侣鹅,学《渔樵回答》、《列子御风》、《碧玉调》、《水龙吟》、《捣衣环珮声》等曲。戊午,学琴于王本吾,半年得二十余曲:《雁落平沙》、《山居吟》、《静观吟》、《清夜坐钟》、《乌夜咏》、《汉宫秋》、《...
...,鲁迅于上海校毕记。 【注解】 〔1〕《壁下译丛》 鲁迅在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八年间译的文艺论文的结集,一九二九年四月上海北新书局出版。计收论文二十五篇,其中十七篇在编集前曾分别发表于当时的报刊(《莽原》周刊、《语丝》周刊、《莽原》半月刊、《...
...一部以考史论文为主的笔记,原书已佚。鲁迅于一九一三年五月三十一日和六月一日从明抄《说郛》残本辑其遗文,写成初稿本一卷。 〔2〕张淏 字清源,生平参看本书《〈云谷杂记〉序》。按明抄《说郛》残本注以张淏为单父(今山东单县)人。 〔3〕《说郛》 ...
...白事〔1〕 本刊〔2〕虽说经我“校阅”,但历来仅于听讲的同学和熟识的友人们的作品,时有商酌之处,余者但就笔误或别种原因,间或改换一二字而已。现又觉此种举动,亦属多事,所以不再通读,亦不更负“校阅”全部的责任。特此声明! 三月二十二日,鲁迅...
...一九一三年来华,后在上海开设内山书店。一九二七年十月与鲁迅结识后常有交往。著有杂文集《活中国的姿态》等。“邬其”,“内”(KL)字的日语读音。 〔2〕 南无阿弥陀 佛家语。南无,梵文“Namas”的音译,“归命”、“敬礼”的意思。阿弥陀,即...
...某些爱情诗是“堕落轻薄”的作品,“有不道德的嫌疑”。鲁迅曾对胡文进行过批评。参看《热风·反对“含泪”的批评家》。 〔3〕成仿吾湖南新化人,“五四”时期著名文学团体创造社主要成员之一,文学评论家。约在一九二五年五卅运动后,他开始倾向革命。一九...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