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侧散脉中,手太阴脉之所留也,为荥。刺入二分,留三呼,灸三壮。 太渊者,土也。在掌后陷者中,手太阴脉之所注也,为俞。刺入二分,留二呼,灸三壮。 经渠者,金也。在寸口陷者中,手太阴之所行也,为经。刺入三寸,留三呼,不可灸,灸之伤人神明。 列缺...
...下经云、凡着艾得疮发.所患即瘥.不得疮发.其疾不愈.甲乙经云、灸疮不发者.用故履底灸令热.熨之.三日即发.今用赤皮葱三五茎去青.于 火中煨熟.拍破.热熨疮十余遍.其疮三日自发.予见人灸不发者.频用生麻油渍之而发.亦有用皂角煎汤.候冷、频点...
...神效不可量也。《岐伯灸法》∶疗小儿脱肛泻血,秋深不较,灸龟尾一壮。炷如小麦大。脊端穷骨也。...
...《内经》云∶脉之所见,邪之所在。脉沉者,邪气在内;脉浮者,邪气在表。世医只知脉之说,不知病症之禁忌。若表见寒症,身汗出,身常偎缩,栗而寒,不渴,欲覆浓衣,常恶寒,手足厥,皮肤干枯,其脉必沉细而迟。但有一二症,皆宜灸之,阳气下陷故也。若身热...
...者中,伸足乃得之,足太阴脉之所入也,为合。刺入五分,留七呼,灸三壮。血海,在膝膑上内廉白肉际二寸中,足太阴脉气所发,刺入五分,灸五壮。箕门,在鱼腹上越两筋间,动脉应手,太阴内部,足太阴脉气所发,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壮。(《素问》三部九候论...
...金匮著作。八卷。系东汉·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的古传本之一。1066年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与宋本《伤寒论》同时刊行。共内容与宋本基本相同,但体例编次不同。其中卷一为证治总例;卷二-四为痓、湿、暍、辨脉、六经病、厥利、呕哕、霍乱、阴阳易...
...金匮著作。八卷。系东汉·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的古传本之一。1066年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与宋本《伤寒论》同时刊行。共内容与宋本基本相同,但体例编次不同。其中卷一为证治总例;卷二-四为痓、湿、暍、辨脉、六经病、厥利、呕哕、霍乱、阴阳易...
...八脉交会八穴歌 冲脉公孙穴主治歌 阴维内关穴主治歌 带脉临泣穴主治歌 阳维外关穴主治歌 督脉后溪穴主治歌 阳跷申脉穴主治歌 任脉列缺穴主治歌 阴跷照海穴主治歌 手足十二经所属歌 天干十二经表里歌 地支十二经流注歌 十二经相传次序歌 十二经...
...《灵枢》古名《针经》,《隋书·经籍志》谓之《九灵》,唐·王冰改为《灵枢》,盖亦有所本也。其中论脏腑阴阳,雌雄配合,精神气血,生死原流,营卫之经行出入,经脉之终始循环,三阴三阳有血气之多少,手经足经分尺寸之短长;五脏五行之气外合皮肉筋骨,...
...天气现象的太过会导致人体发生疾病。医和的“六气”病因论开创了中医外感病因学说的先河,是后世“六淫”病因论之滥觞。《五十二病方》中有一些关于病因的记载。例如,该书认为外伤所引起的“痉”证是由于“风入伤”(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五十二病方》,...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