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反兼水化故也。若据此说,则凡见寒战,皆为火证,何以《经》曰∶阴胜则内寒。又曰∶阳虚则外寒。又曰∶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栗也。又曰∶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凡此皆属《经》言,而河间悉言为火,其然否可知也。(《景岳全书》)颤振,有谓作诸禁鼓...
...之。涌吐之用,实倒行逆施之举。体质虚弱者,显属不宜,然不吐则邪无以出,证情若此,计将安出?仿黄龙汤制方之意,一用四君子汤以扶正,一用瓜蒂散以祛邪。拟:党参10g 白术10g 茯苓10g 甘草6g 瓜蒂散3g (药汤送下)二诊:药后呕吐痰涎约...
...筛选实用效方,而著意于精方简药,功专效宏,便只取方中麻黄与熟地2味(实为本方主药)。发现凡治疗阳虚寒凝、络脉痹阻之重证,麻黄须用至50g左右,熟地用100g 以上,方显出破阴祛寒、通络活血之高效;且益信该书“麻黄得熟地则通络而不发表”之说不诬...
...心肾不交病怔忡,归脾(汤)都气(丸)两方通,有余痰火加连贝,水气奔豚另法攻。痿者,两足痿弱不能行也(痿而不痛),宜独取阳明。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若阳明虚,不能受水谷之气而布化,则五脏无所禀,宗筋无所养,而痿作...
...属血痹、脉痹、中风中经络、手足厥寒者。用法:每日1剂,水煎3次,每次加水浸透药平面(首次先泡15分钟),大火煮沸后,小火续煎30分钟,取煎液150ml,温服。方解:温阳散寒通脉汤系《金匮要略》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汤去炙甘草加黄芪)与《伤寒论...
...中医证候实质研究是目前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长期以来,中医对中医证候实质研究已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对于中医证素(辨证要素)实质的研究目前尚未见大量报道,本课题立足于中医证素与现代理化指标(主要是血液肾功能指标)两者间的关系,...
...膨胀,口苦咽干,呕吐不食,肩背腹胁走注疼痛,及喘急痰嗽,面目虚浮,四肢肿满,大便秘结,水道赤涩。又治忧思太过,怔忡郁积。又治香港脚风湿,聚结肿满,喘满胀急。人参 赤茯苓 木瓜 麦门冬 白术 白芷(各二两) 半夏 陈皮 浓朴(姜制) 青皮甘草 ...
...方法,其中《刚比迪萨嫡巴尼》云:导致人类疾病发生的原因有四,1.“嘎麻”(先天所致);2.“基达”(情志所致);3.“乌嘟”(自然、季节、环境变化所致);4.“啊哈腊”(饮食内伤所致)。 《刚比迪萨沙可菊哈》一书中讲述了有似中医看舌象诊病的...
...花(连梗)2束,鲜冬瓜皮4片。2剂。 四诊:上方服后,大便正常,苔退,纳佳。嘱常饮银花露、荷叶露(二露合掺),清暑解热。 【按】本例湿热泻,按证候分析属热偏胜。热之去路,以“泄”为主。故用附子泻心汤中之“三黄”苦寒泄其热;加附子辛热反佐卫其...
....刚痉属阳痉.柔痉属阴痉.活人续集解惑论云.合面而卧.为阴痉.仰目者.为阳痉.其义可见耳.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 .为难治.(伤寒论玉函经脉经并无为难治三字.)〔徐〕古人以强直为 .外证与伤寒相似.但其脉沉细.而项背反张.强硬如发痫状...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