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脉_【中医宝典】

...藏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触、问三。望诊是察看病人的体型、肤色等外在的体征,其中尿与舌是重点观察对象;触诊是触摸全身的寒热,皮肤的润燥、凸起等,切脉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问诊即询问病因、患病的时间、患病部位、症状等。一般来说,对一种疾病...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0746.html

乳子热死生_《类经》_中医经论书籍_【岐黄之术】

...(《素问·通评虚实论》 附∶乳子脉)帝曰∶乳子而热,脉悬小者何如?(乳子,婴儿也。热脉悬小者,阳证阴脉,本为大禁。但小而缓者,邪之微也,其愈则易;小而急者,邪之甚也,为可虑耳。)岐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此统言小儿之内外证也。...

http://qihuangzhishu.com/481/209.htm

要领之六字诀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分,气之降也。应日至,去日止。”由于,上下来去至止六字,将脉象的千变万化概括无余,成为诊脉时简易而颇切实用的方法。所以,后世医家称之为“六字诀”。《脉指南》称其为“脉中之神机”。《景岳全书》则称之为“家之纲领”。 上指寸,下指尺。在一般...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572.html

杨则民论脉_【中医宝典】

...地乎。前贤知之,发为振聩之论:“脉乃四之末,谓之巧者尔。上工欲会其全,非备四不可。”此李时珍之说也。“古人以切居望闻问之末,则于望闻问之际,已得其病情矣。不过再其脉,看病应与不应也……,以脉参,意盖如此,曷以诊脉知为贵乎。”此...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2490.html

耳鸣在少阳阳明 冯世纶临证实录(八)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胸闷,失眠,易惊,腰酸,精神欠佳,大便不爽,舌苔白腻,脉弦细。六经属太阳、少阳、阳明合方证属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苍术、防己证。处方:柴胡12克,黄芩10克,清半夏15克,党参10克,桂枝10克,生龙、牡各15克,苍术15克,炙甘草6克,...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3224.html

虚里_四_中医名词术语大全_【中医宝典】

...切诊中,胸腹内容之一。虚里即心尖搏动部位,是胃的大络。因人以胃气为本,虚里又是宗气所会聚的地方,虚里的动势,有助于探察胃气和宗气的盛衰,正常情况下,虚里之动,当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急。若按之动态微弱为不足,是宗气内虚;如果动而...

http://zhongyibaodian.com/TCM-Noun/zhenxuli-1435.html

方证是辨证的尖端——论“方证对应”的科学内涵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其位(量疾病之浅深)只有表和里,渐渐认识到表里之间还有半表半里,这样位由二变为三,因而由八纲辨证发展为六经辨证。因此,可以说,是方证对应长期应用的经验,产生了六经辨证理论体系,而六经辨证理论的形成,则更能正确指导方证,求得方证对应。而...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7186.html

舌津液条目_《望诊遵经》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内寒也.舌色深赤.苔浓而滑者.外寒也.苔薄而涩.舌淡红者.虚热也.苔浓而涩.舌深赤者.实热也.然正虚者.邪气有有无之.邪实者.正气有盛衰之分.宜合之五法.参之四时.庶不至虚虚实实.损不足而益有余矣.第察舌之时.病患宜而后食.则苔之浓...

http://zhongyibaodian.com/wangzhenzunjing/736-6-12.html

王大增_五、中西结合,融会贯通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中医基础理论,结合现代医学,使中医药能上一个新的台阶,让世人嘱目,使许多中医宝库中的精华能被世人接受,并为全人类服务。 中西医结合,最具体地表现在与辨证相结合。辨证是中医的诊病方法,根据辨证拟定治法,即辨证施治。中医重在辨证,西医主在...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wangdazeng/553-3-5.html

舌指南》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舌著作。六卷。一名《彩图舌指南》。曹炳章撰于1920年。作者较广泛地收集古今有关舌文献,参阅部分现代医着并结合个人见解编成此帙。书分五编,首编(卷一)为舌总论:二编(卷二)为观舌总纲;三编(卷三)为舌证治,介绍诸家察舌辨证之法及...

http://qihuangzhishu.com/166/740.htm

共找到185,223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4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