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梅直讲书》苏轼 某官执事。 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 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 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
...乃瞑。 呜呼,范宣子知事吴为忠于主,而不知报齐以成夫子忧国之美,其为忠则大矣。 古人以爱恶比之美疢药石,曰:“石犹生我。 疢之美者,其毒滋多。” 由是观之,柳子之爱屈到,是疢之美。 子木之违父命,药石也哉。 《龙虎铅汞论》苏轼 人之所以生死...
...永远不致废坏。 须至奏乞者。 右谨具如前,欲望圣慈曲从民欲,特赐本院一敕额,如蒙开允,以光梵为额。 谨录奏闻,伏候敕旨。 《荐宗室令畤状》苏轼 元祐七年五月初五日,龙图阁学士左朝奉郎知颍州苏轼状奏。 右臣闻之《诗》曰:“怀德为宁,宗子维城。”...
...以若此靡靡不立也。 孔子,子思之所从受中庸者也;孟子,子思之所授以中庸者也。 然皆欲得狂者、狷者而与之,然则淬励天下而作其怠惰,莫如狂者、狷者之贤也。 臣故曰:破庸人之论,开功名之门,而后天下可为也。 《策略五》苏轼 其次莫若深结天下之心。...
...思想九泉之下母亲之灵,回忆母亲慈祥容貌、养育之恩,老聃悲痛欲绝,寝食俱废,席地而坐,沉思冥想,忽发自己愚钝;顺理追索,恍然大悟,如释重负,愁苦消解,顿觉腹饥体倦。于是饱餐一顿,倒头大睡。 家将、侍女皆感奇怪,待其醒来,问其缘故。老聃答道:“...
...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过时之物,曰~。 ◎宋·胡继宗《书言故事·花木类》 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比喻迟暮不遇...
...《策断上》苏轼 二虏为中国患,至深远也。 天下谋臣猛将,豪杰之士,欲有所逞于西北者,久矣。 闻之兵法曰:“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向者,臣愚以为西北难有可胜之形,而中国未有不可胜之备,故尝窃以为可特设一官,使独任其责,而执政之臣,...
...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石苍舒醉墨堂》 原文如下: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怳令人愁。 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年瘳。 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 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销百忧。 乃知柳子语不妄,病...
...一日,苏轼于席间,听歌妓唱此词,大为赞赏,当得知乃幕僚毛滂所作时,即说:“郡寮有词人不及知,某之罪也。”于是派人追回,与其留连数日。毛滂因此而得名,此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并非是事实。苏轼知杭州时,是元祐四年(1089)至元祐六年,而毛滂于...
...了东坡就会开此恶例了,日后子孙万代必会援此例。神宗看重好名声而且怕后人议论,或许会因此而改变心意。”评译 这段故事可以和前篇的李纲说服黄潜善任用张所的说辞相互对照起来看。注释 ①东坡:即苏轼,苏轼号东坡居士。 ②致仕:古代指官员退休在家。 ...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