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尺肤部即两手肘关节下至寸口部位皮肤发热的症候。即尺热。古人常据以诊知身体发热,并结合其他症候和脉象,诊断温病。《灵枢·论疾诊尺》:“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类经·脉色类》:“尺肤热甚,其身必热,脉盛躁者,阳邪有余,故当为温病...
...,手足不温,舌苔白滑,脉象沉细,比比皆是。并无实证、热证兼夹,非丝萝藤缠,迷离复杂也。拟吴茱萸汤原方:吴萸10g 党参10g 生姜10片红枣5枚二剂二诊:呕吐止,手足转温,脉舌同前。原方三剂,呕吐再未发生,遂欣然归乡。按:吴茱萸汤出自《...
...中医以三指搭脉,从患者的脉象中诊断病情,经过长期的医学实践已证实其科学性。但随着一些中医师西化,及一些患者对脉诊的神化,常常对脉诊认识存在着误区。 一是有些中医,自我贬低中医脉诊。他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医脉学理论学而不精,认为切脉只是象征性地...
...经脉。《脉经》称“怀妊离经,其脉浮。”《妇人大全良方》说:“沉细而滑亦同名”。《证治准绳》说:“诊其尺脉转急,如切绳转珠者,即产也。”《薛氏医案》说:“试捏产母手中指,中节或本节跳动,方与临盆即产矣,”后世多有相同或相近之论:一般来说,离...
...脉学术语。脉诊内容之一。脉象有无胃气是疾病预后的重要依据。《素问·平人气象论》指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五脏四时之脉,皆以胃气为本。“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有胃气的脉象,在平脉指不浮不沉,不急不徐,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在病脉指不论浮、...
...问古人治例.有从证不从脉.从脉不从证.一病而治各不同.或愈或不愈者.其故何也.答曰.此节庵先生以南阳治例.下一注脚也.惜乎有所未尽耳.盖从证从脉.各有其方.如脉浮为表.治宜汗之.然亦有宜下者.仲景云.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
...病因的性质,对于病因学理论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成为后世医学进行病因分类的依据。(二)诊断学上的创新脉诊在宋代有重要进步,产生了几部脉学或以脉学为主的诊断学专著,如崔嘉彦的《脉诀》、刘开的《脉诀》和施发的《察病指南》等,这些著作为普及和发展脉学...
...小儿切诊之一。小儿寸口脉位短,一般3岁以上多用“一指定三关法”切脉,3岁以下诊指纹。《脉经》:“小儿脉快疾,一息七八至曰平,不及曰损,太过曰至。”年龄越小,脉搏越快。三岁小儿,以医生呼吸定息,其脉来五六次为常脉,超过六次为数脉,不足五次为...
...中医的藏象理论中的肝肺,是可以和脉象联系起来的藏象,而不是具体的肝肺实体——肝肺实体,怎么可以有脉象? 中医的藏象理论中的肝、肺,是应于春、秋的藏象,是不可以同日而语的,而不是并存于体内的脏体——诊得肝脉,就是对肺脉的否定,藏象中的肝肺,...
...克,大黄6克,瓜蒌30克,七剂【四诊】牙痛已止,头痛渐减,大便通畅,时感腹部隐痛。心烦急躁,脉象弦滑,舌红苔白,肝经郁热,横犯脾土,疏调木土方法。柴胡6克,黄芩6克,川楝子10克,元胡10克,佩兰10克,藿香10克,藁本10克,白芷6克,晚...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