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以蔡氏为主,《周易》以程氏、硃氏为主,已上三经,兼用古注疏,《春秋》许用《三传》及胡氏《传》,《礼记》用古注疏,限五百字以上,不拘格律。第二场古赋诏诰章表内科一道,古赋诏诰用古体,章表四六,参用古体。第三场策一道,经史时务内出题,不矜浮...
...。《灵枢·终始》:“人迎与寸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阴阳俱溢。”阴阳交病名。热病汗出后复发热、汗出、脉躁、狂言的危证。因阳邪入于阴分,交结不解所致。《素问·评热论》:“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阴阳交。”阴阳...
...自咬其颊的症状。出《灵枢·口问》。详见啮舌条。啮唇症名。系指自咬其唇的病证。出《灵枢·口问篇》。详见啮舌条。聂聂(nièniè,音涅涅)轻浮无力。《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聂辟同“折襞”。指肌肤皱褶。《素问·...
...病理名词。指热病余邪未尽,因过劳或不慎于口腹而复发。《素问·热论》:“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伤寒全生集》:“病新瘥后,血气未平复,余热未尽。……若劳动再发,为劳复。血气尚虚,但当安卧守静以养血气,设或早晚劳役,使气血沸腾,...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论篇》,又见《甲乙经》卷九第五。黄帝问岐伯曰:有病口苦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胆瘅。[平按:“病”下,《素问》、《甲乙》有“口苦取阳陵泉”六字,《素问》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及《太素》无‘...
...医学家(710-805年)。履贯欠详,号启玄子,或作启元子。自幼喜好经方及养生,亦仰慕医道。于宝应年间(762-763年)任太仆令,人称“王太仆”。好研《黄帝内经》,尤以对《素问》更有深研,以当时所见之《素问》篇帙不全,没有完本;所得残卷存在...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齿亦当痛”,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论篇》,又见《甲乙经》卷九第一。自“齿痛不恶清饮”至末,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六《杂病篇》,又见《甲乙经》卷十二第六。黄帝曰:人有病头痛以岁数不已,此安得之?是为何病?岐伯曰:当...
...一贯,各部分之间又互相照应。正如作者在《附会篇》中所说:“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其体大精思,在古代文学批评著作中是空前绝后的。文心雕龙 目录◎ 原道第一◎ 征圣第二◎ 宗经第三◎ 正纬第四◎ 辨骚第五◎ 明诗第六...
...病名。①多指温热病之泛称。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症见身热、头痛、呕吐等,但《经》多以“病温”为名。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灵枢·论疾诊尺》:“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素问·评热病论》:“有病温者,汗出...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藏六府,不知其解,愿闻其说。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