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汗_杂_内科术语解释_【中医宝典】

...额汗指头额出汗而身上没有汗出的症状,以阳明证兼有瘀血和湿热证为多见。 【额汗】 指头额出汗而身上没有汗出的症状,以阳明证兼有瘀血和湿热证为多见。因热郁于内,不得发泄,故循经脉上越,热退则汗自止。如因后,或老年人气喘,气逆于上,往往也头额...

http://zhongyibaodian.com/shuyu/a16438.html

太阳腑_《医学心悟》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湿,邪入则热,湿热相聚,则渴。今分利之,俾湿热流通而渴自止矣。若在经而未入腑者,切不可用渗利药反引邪气入本腑也。...

http://zhongyibaodian.com/yixuexinwu/657-7-9.html

夏治 养“阳”防病_【中医宝典】

...□ 董瑞 北京康益德中西医结合医院 “冬夏治”是指冬天易发生的疾病或冬天症状加重的疾病,在病情相对缓解的夏季进行调治补养以达到减缓发作乃至控制的一种特殊疗法。 “冬”包括呼吸、循环、消化、免疫等多种疾病,它的机特点是阳气不足,“夏治...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9370.html

黄柏善清下焦湿热_中药基础_【中医宝典】

...黄柏与知母相须为用,善于滋阴清热。 黄柏善清下焦湿热。治疗妇人带下色黄,宛如黄茶浓汁,其气腥秽者,余常用《傅青主女科》之易黄汤。方用:山药、芡实、黄柏、车前子、白果。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方中用山药、芡实健脾益肾以固本,用黄柏、车前...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yao/a8335.html

太阴阳明之表受邪湿热居多_《温病正宗》_中医医论书籍_【岐黄之术】

...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太阴之表,四肢也,阳明也;阳明之表,肌肉也,胸中也。故胸痞为湿热必有之证,四肢倦怠,肌肉烦疼,亦必并见。...

http://qihuangzhishu.com/723/65.htm

脓疱鉴别诊断_如何诊断脓疱_查疾病_【疾病大全】

...诊断 大疱性脓疱的特点为表浅的薄壁大疱,破损后形成鲜红色糜烂面,干燥后形成薄痂,痂脱后遗留褐色色素沉着。寻常性脓疱的皮损特点是疱壁较厚,边缘有显着红晕,干燥后形成污黄色厚痂,结合病史,诊断并不困难。 中医机和辨证:本病多因湿热之邪...

http://jb39.com/jibing-zhenduan/NongPaoBing258922.htm

肝胆湿热_《中医名词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指湿热之邪,蕴蒸于肝胆的病变。主要症状有寒热口苦、胁痛、腹痛、恶心呕吐、腹胀厌食、皮肤巩膜发黄,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弦数等。多见于急性黄胆型肝炎、胆囊和胆管炎症、胆结石等疾患。...

http://qihuangzhishu.com/109/751.htm

脾胃辨证_中医辩证_【中医宝典】

...水谷之海"。 胃气以降为顺,喜润恶燥。 脾的病变主要以运化、升清功能失职,致使水谷、水湿不运,消化功能减退,水湿潴留,化源不足,以及脾不统血,清阳不升为主要病理改变。因此,临床以腹胀或痛,纳少,便溏,浮肿,困重,内脏下垂,出血等为脾的常见症状...

http://zhongyibaodian.com/bianzheng/a11365.html

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六腑病候之一。出《灵枢·邪气脏府形》。因肝气有余、湿热蕴胆、胆气虚怯或猝受惊恐所致。肝气与七情有密切关系,故胆多有胁痛及精神神志方面症状。胆内藏清汁而主疏泄,所以胆液被阻,不得泄越,每致发黄。胆有寒热虚实之分。据《脉经》卷二,“胆实...

http://qihuangzhishu.com/167/1339.htm

妇科杂小论_【中医宝典】

...子宫脱垂宜补气升提为主,挟湿热者又宜清热渗湿;妇人腹痛宜通调气血为主,必须按寒、热、虚、实用药;瘕瘕宜理气散结,破血消瘀,然必察正气盛衰,酌用攻补。总之,对妇科杂的治疗,只要从整体观念出发,施以辨证的治疗,可以收到满意疗效。 ...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1348.html

共找到157,607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4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