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童,得温病三日,热不甚剧,脉似有力,亦非洪实,而精神竟昏昏似睡,不能言语。此亦温病兼脑膜炎也。因其温病甚轻,俾但用羚羊角钱半煎汤服之,其病霍然顿愈。有寒温之病,传经已遍,将欲作汗,其下焦阴分虚损,不能与上焦之阳分相济以化汗,而神昏谵语者...
...族弟××,年三十八岁,于孟夏来津于旅次得温病。病因 时天气炎热,途中自挽鹿车,辛苦过力,出汗受风,至津遂成温病。证候 表里俱觉甚热,合目恒谵语,所言多劳力之事。舌苔白浓,大便三日未行,脉象左部弦硬,右部洪实而浮,数逾五至。诊断 此证因长途...
...明清以来,在古代治疗伤寒病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对温热病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在温热病的病因、病理和治疗原则方面,逐步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学说。温病学说的形成,对传染病的防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倡和赞同这一学说的医家,自成一大派,后世...
...温病之异,而非专为风温叙证也。雄按∶此言伏气发为春温,非冬春所感之风温。故曰太阳病,以太阳为少阴之表也。再则曰∶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夫灼热因于发汗,其误用辛热发汗可知,仲景复申之曰∶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
...辽宁刘××幼子,年七岁,于暮春得温病。病因 因赴澡塘洗澡,汗出未竭,遽出冒风,遂成温病。病初得时,医者不知,用辛凉之药解饥,而竟用温热之药为发其汗,迨汗出遍体,而灼热转剧。又延他医遽以承气下之,病尤加剧,因其无可下之证而误下也。从此不敢...
...□ 李经纬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 在众多现代编纂的中医药文献中,中国中医科学院曹洪欣教授总主编的《温病大成》令人耳目一新。该书编纂者匠心独具、创意新颖,出色地将中医药文献的整理研究与相关知识的深度发掘紧密结合起来,为今后继承...
...【病人基本资料】 天津胡××,年五十四岁,于仲秋感受温病兼喉疼证。 【病因】 劳心过度,暗生内热。且日饮牛乳两次作点心,亦能助热,内热上潮,遂觉咽喉不利,至仲秋感受风温,陡觉咽喉作疼。 【证候】 表里俱觉发热,咽喉疼痛,妨碍饮食。心中之热...
...方法。“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以及“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等独特见解,从而建立了温病的辨证论治体系,标志着温病学说至此已趋向成熟。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有各种温病的大量启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2...
...伤寒病起于荣卫,终于脏腑,荣热卫寒,腑热脏寒,腑热则实,脏寒则虚。脉象紧数,按之明爽,病人神色清明。温病起于荣卫,终于气血,荣卫气血,皆热不寒,皆虚不实,脉象或洪或小,按之躁急模糊。病人神色昏晦。亦有强壮之人,脉象较实者。虽脉象较实,仍按...
...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旋复代赭石汤。【解】太阳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则知病在外,当须解外,桂枝汤。【清】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烦饮水者,白虎加人参汤。【温】汗下之后病仍不解,躁烦不得眠,茯苓...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