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陶华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伤寒琐言序 明理续论序 刻陶节《伤寒六书》序 伤寒琐言卷之一 辩张仲景伤寒论 治伤寒用药大略 伤寒言证不言病 厥分寒热辩 伤寒用浮中沉三脉法 浮 中 沉 伤寒传足不传手经辩 结胸解 ...
...疹吉凶 总论治法 疹禁忌 疹喘嗽 疹吐泻 疹饮食 疹饮水 疹渴 疹汗衄 疹躁妄狂乱 疹咽痛 疹唇口疮 疹腹痛 疹后诸证 附麻疹 水痘 周氏《慎斋遗书》 吴氏《温疫论》 费氏《救偏琐言》 怀娠出疹治验 卷四 许氏橡村《痘疹诀》 麻疹要略 麻后...
...玄华得伤寒六七日.烦.昏.睡多吐呕.小便白色.自汗出.予诊其脉.寸口尺中俱紧.谓曰寒中少阴经中.是以脉紧.当作少阴治也.仲景云病患脉紧反汗出.亡阳也.属少阴证.当咽痛而复吐利.盖谓此也.有难者曰.脉诀以紧为七表.仲景以紧为少阴.紧脉为阴耶...
...仲景云.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多必发黄.)往来寒热表未解.(仲景云.伤寒五六日.其人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微满硬.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而烦.此为未解.小柴胡汤桂枝汤.)手足冷时非阴证.(仲景云....
...作者:刘完素 朝代:金 年份:公元1115-1234年 卷上 伤风 伤寒 中暑 中湿 风寒俱中 内外伤寒 一切汗候 传染 表证 里证 表里证 汗后不解 下后不解 在上涌之 在下泄之 合病 两感 病 头疼 身疼 腹胀满痛 往来寒热 潮热 ...
...钱氏云∶疮疹惟用温平药治之,不可妄下,及妄攻发。《活人书》云∶小儿疮疹与伤寒相类,头痛身热,足冷脉数,疑似之间,只与升麻汤解肌,兼治疮子,已发未发皆可服,但不可疏转,此为大戒。伤寒身热,固不可下,疮疹发热在表,尤不可转,世人不学,乃云初觉...
...明代医家。江西新昌县人。先习儒,后改攻医,精究《内经》及金元诸大家之学,颇有心得,治病不计报酬,临证每获奇效。着有《医案心法》、《本草辑要》、《伤寒指掌详解》及《脉诀删补》等书,均未见刊行。...
...胸、痞气始末用药俱同,但中间用药略有轻重之殊耳,不识前辈分阴阳二证谓何。陶氏又以伤风为阳,伤寒为阴;王氏又以痞气乃阴证有表者,皆于理未协。要之皆传经阳证,但下后胃寒而用药有宜温者,若邪盛胃实,方可寒凉下之,二证皆然。且考《伤寒论》正文云∶...
...大抵烦属阳,躁属阴。若懊 心中反复颠倒,烦不得眠,不与躁同见者,皆无冷病。当作热观也。惟躁则不然,当分表里阴阳取治。故太阳有不汗出而烦躁,谓之在表,大青龙证也。阳明有心下硬之烦躁,谓之在阳,白虎汤证也,三阴有吐利手足厥之烦躁,谓之在阴,四逆...
...脉软而弱,弱反在关,(关下三分也。)濡反在巅,(关上三分也。)微反在上,(寸口也。)涩反在下。(尺部也。)微则阳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烦躁,涩则无血,厥而且寒,宜建中汤。(方在不可汗证中。)阳微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诸动气...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