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垣暑伤胃气论_《温热暑疫全书》_中医内科书籍_【岐黄之术】

...刺志论云.气虚身.得之伤暑.伤气故也.痿论云.有所远行劳倦.逢大而渴.则阳气内伐.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能胜火.则骨枯而髓虚.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也.此湿热成痿.令人骨乏无力.故治痿独取阳明.时当长夏....

http://qihuangzhishu.com/800/42.htm

中医学的思想原则——和_【中医宝典】

...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汲取了古代哲学中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先进的理念,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1848.html

老子思想“可道非道”的怀疑主义认识论_道家_【文学360】

...谦虚态度。他说:“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33章)“知者不博,博者不知。”(68章)“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73章)这些思想同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以及苏格拉底“人生最大的智慧是承认自己的无知”,都...

http://wenxue360.com/archives/5369.html

贾谊思想

...西汉初年,儒生陆贾与叔孙通等人便在总结秦亡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用儒家治国的设想,但因当时 尚有干戈 、四海未平,高祖刘邦并未来得及把他们的设想付诸政治实践便去世了①。实际上,在西汉初期真正将儒家学说推到政治前台的是汉文帝时的著名儒者——...

http://wenxue360.com/author-info/197.html

浅析“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只是里热内蒸,燥热之邪弥漫周身,充斥内外,故主要表现为身,汗自出,不恶寒反恶。方选白虎汤类,以辛寒清热。方中石膏辛甘大寒,擅长清热;知母苦寒而润,长于泻火滋阴;炙甘草、粳米,益气和中,气盛则津自生,尚可制约石膏、知母大寒伤胃之弊,诸药共...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8823.html

对道家思想的理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_道家_【文学360】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两句话是老子最高深的思想,但其实也是最浅显的道理。其实两句话是一个意思。实际拆分,应该是:道,可道,非常道。也可以拆成: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很简单,但也非常多,就像怪石大山一样,不同的人看到的也不一样。没有...

http://wenxue360.com/archives/5139.html

盗汗因于气虚阴火——当归六黄汤浅识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阴滋其湿,则为雾露为雨也,阴湿寒,下行之地气也,汗多则亡阳……《内经》曰:气虚则外寒,虽见中,蒸蒸为汗,终传大寒,知始为中,表虚之阳……”在这段文字中,李东垣把汗证的病位定位在脾胃,病机可见到气虚、热中。沿着这一思路,我们可对当归六黄汤...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1337.html

河北医学史上的名家_【中医宝典】

...新方以应时病。在遣方制药中多能随病制方、各随所宜。他创立的甘温除治法及相应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至今仍对后世用药有极大指导意义。李氏在针灸方面也有所发挥,建立了以胃气为本的补土派针法特色。另外他还编著经络歌诀,并试图用简单的指掌图形来说明脉象...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0627.html

枳实导滞丸_《退思集类方歌注》_中医方言书籍_【岐黄之术】

...(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 治伤湿热之物,不得施化,痞闷不舒,腹中硬痛,积滞泄泻等证。大黄(一两) 枳实(麸炒) 神曲(炒各五钱) 黄芩(酒炒) 黄连(酒炒) 白术(土炒) 茯苓(各三钱) 泽泻(二钱) 研细末,汤浸蒸饼为丸,量服。(程 ...

http://qihuangzhishu.com/760/126.htm

阴热阳_《医学摘粹》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发热翕翕无停止时,外覆之表也。发热蒸蒸如炊笼,内越之里也。表尿白,里尿赤。表无汗,宜麻黄汤,有汗宜桂枝汤。里轻者,宜凉膈散,重者宜三承气汤。发热兼口燥舌干烦渴者,为阳经之,真热也,宜白虎等汤。发热兼厥冷下利清谷者,为阴经之...

http://qihuangzhishu.com/648/39.htm

共找到115,873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4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