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医概览-艾扎学说_【中医宝典】

...“艾扎”学说即器官学说。“艾扎”(汉译为器官)学说,是说明器官定义、种类和功能学说。维医把体内脑、心、肝、肺、脾、肾、胆、胃、食道、十二指肠、大肠、小肠、膀胱、子宫、血脉、管道、腺体、皮下脂肪、内脏脂肪、骨骼、脊髓、肌肉、筋肌、软骨、...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7242.html

归经_中药基本理论知识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与脏腑经络联系在一起,出现了药物归经理论雏形。金元时代,易水学派代表人物张洁古在其所著珍珠囊中,正式把归经作为药性主要内容加以论述,王好古汤液本草、徐彦纯本草发挥又全面汇集了金元时期医家对归经学说见解,标志着系统归经...

http://qihuangzhishu.com/263/12.htm

经络概念与经络系统_经络养生_【中医宝典】

...经络系统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构成。经脉和络脉是它主体。 一、络脉是经脉别出分支,较经脉细小。故曰:“支而横出者为络。”络脉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经络相贯,遍布全身,形成一个纵横交错联络网,通过有规律循行和...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2371.html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_中医基础理论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以实践作为坚实基础.(三)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标志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标志是黄帝内经问世。黄帝内经吸收了秦汉以前天文、历法、气象、数学、生物、地理等多种学科重要成果,在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总结了...

http://zhongyibaodian.com/jichulilun/44-1-1.html

经络先兆临床意义_中医疾病预测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游行出入也。”腧穴是最能反映疾病,尤以原穴为著称,故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知五脏之害矣。”腧穴对疾病反映可通过腧穴压痛、过敏、隆起、穴下软结、肿胀、硬结、痒、热、凉及经络所行经皮肤色泽、瘀点、丘疹、脱屑...

http://qihuangzhishu.com/128/101.htm

伏邪学说之探讨_【中医宝典】

...伏邪学说始自晋·王叔和注解伤寒论影响。当时医疗实践中客观上伤寒学说深入人心和医家主观上重寒轻温,将温病病因归于寒邪,但用寒邪不能直接解释温病,于是设想是冬季感受寒邪,伏藏体内,过时化热而成温病。二是上溯内经找理论根据。如“冬伤...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607.html

针灸要辨证 手法要灵活——李志刚谈针灸实践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以及中药方剂归经理论等,都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灵枢·经别曰:“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以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经络遍布全身,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将人体各部...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9090.html

当明经络_扁鹊心书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交接,脏腑之递更,疾病情因从何审察。夫经络为识病之要道,尚不肯讲求,焉望其宗主内经,研究伤寒,识血气之生始,知荣卫之循行。阴阳根中根外之理不明,神机或出或入之道不识,师徒授受唯一明医指掌药性歌括,以为熟此尽可通行,用药误人...

http://qihuangzhishu.com/777/7.htm

两宋时期基础医学进展_中国医学通史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医学领域中的地位,扩大了运气学说在医界影响。因此,北宋医学校——太医局以及地方医学校也将王冰次注本素问作为教科书,并将“运气”列为基本教试课程之一。北宋末年,运气学说由于受到宋徽宗赵佶大力提倡和推广而进入鼎盛阶段,圣齐经...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guoyixuetongshi/1029-13-4.html

神经和经络穴位关系_中医针灸知识_【中医宝典】

...不符(附注:气就是最近发现炁 体,是能量物质、非质点物质)。 穴位电位实验:器官活动增强时,相应经络穴位电位升高。器官摘除或经络组织损坏时,相应经络穴位电位降低,甚至为零。 穴位辐射效应实验:在相应脏腑有暖流感觉,相应经络有感传效应。...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2/b36653.html

共找到1,087,035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4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