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创新思路在于发扬中医学术思想_【中医宝典】

...学术思想,采取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研究中医、发展中医,才能在“两个提高”基础上,发展中西医结合。为此,西学中人员还要在已有实践基础上再学习中医,达到“温故而知新”。 二、中医特点中西医结合研究难点分析 虽然中医西医研究对象都是人,...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7812.html

舌诊脉诊发展时间差别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就对诊舌方法、舌名以及正常舌象、病舌等提出象脉诊那样理论根据。《难经》有关舌诊内容也不多,只提到厥阴气绝,可引起舌卷。张仲景虽然首先将舌苔分开,对舌诊有很大贡献,并亦有时将舌变化作为辨证条件之一,但他对脉学重视程度,及...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305.html

【中医学堂】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修正错误--谈中医发展方向_【中医宝典】

...北京中医药大学傅延龄教授 多年来,人们对中医继承发展关系、中医学科何去何从始终达不成共识,这已是不争事实,而其中,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就能看出它内容几乎是一成不变。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基础医学理论发展少,所以中...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869.html

中西医结合创新思路在于发扬中医学术思想_中药研究_【中医宝典】

...采取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研究中医、发展中医,才能在“两个提高”基础上,发展中西医结合。为此,西学中人员还要在已有实践基础上再学习中医,达到“温故而知新”。 二、中医特点中西医结合研究难点分析 虽然中医西医研究对象都是人,但由于...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yao/b31392.html

王叔和《脉经》_名家名著_【中医宝典】

...描述得十分贴切,语言生动准确,非常实用。这一脉诊方法重大改革至今仍然沿用,几千年来,屡试不爽,实实在在地是经受住了时间考验,这一重大贡献是大胆识大学问结晶。 王叔和整理千古奇书《伤寒论》,著述传世佳作《脉经》,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可谓...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2/a15076.html

宋代药物学发展成就特点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事业发达,是我国药物学发展到新的高度鲜明标志。1、药性理论发展:“药理”一词首见于《圣济经》。这一时期解释药效主要方式和依据是“性味”和“法象”。《本草衍义》、《圣济经》对药物“气臭”进一步发挥,创立“气臭学说”,沈括、寇宗奭、钱...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181.htm

孜孜以求创新中医理论实践——访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薛崇成(五)_【中医宝典】

...东方医学学习愿望。《美国精神科杂志》承认是40余年该治疗领域突破。 作电抽搐研究时,他发现脑电波被抑制,证明了中医阳极成阴西医强兴奋诱导抑制理论属实。1987年,他同事杨秋莉调查了我国电休克治疗情况,设计制成“薛—杨整中联合电...

http://zhongyibaodian.com/zs/50181.html

络病理论系列代表药解读_【中医宝典】

...络病理论是中医学术体系中的独特组成部分,是研究络病发生、发展诊断、治疗规律应用理论,虽然历代医家均有论述,但并未形成完整络病学说体系。200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成立、中国科技出版社《络病学》出版,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首次形成了...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554.html

中医眼科学发展简史_《中医眼科学》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因病机、临床证候、针刺疗法等已有初步论述。所载眼部病名有目赤,目痛、目眦疡、目下肿、目不明、目盲、视歧等30余种。后世中医眼科学中关于眼脏腑经络关系、五轮八廓学说、眼病脏腑辨证等许多基本理论,就是在《内经》基础上发展起来。大约...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kexue/82-1-2.html

何若愚《流注指微针赋》_名家名著_【中医宝典】

...1153年,篇幅不长,言简意赅,十分精炼,切中临床实用,后经阎广明注为《子午流注针经》。何氏继承了《内经》、《难经》中关于气血流注周而复始,五十而复大会学说,将其气血盛衰、气候、节气、时辰、方位等有关内容相结合,发展成为一种针灸配穴方法,...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2/a15049.html

共找到930,475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4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