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八第二十八《通评虚实论篇》。又此篇前一段见《甲乙经》卷七第一中篇,后一段见《甲乙经》卷十一第九。问曰:春极治经络,夏极治经输,秋极治六腑,冬则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处。所谓少用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痈疽不得...
...神经和头静脉,肱动、静脉肌支。主治咳嗽,气喘,心痛,胸满,上臂前外侧痛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侠通挟、夹。指某一部位的左右两旁。《素问·刺疟》:“又刺项已下侠脊者必已。”《素问·气府论》:“侠鸠尾之外,当...
...过处皆痛,饮食不化或消谷善饥等。足阳明疟病名。疟发于足阳明者。《素问·刺疟篇》:“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跗上。”参见三阳疟条。足阳明脉早期经脉名。即足阳明胃经。《足臂十一脉灸经》...
...此之谓也。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经言,《灵枢·逆顺篇》。熇熇,热盛也。浑浑,脉大也。漉漉,汗多也。无刺者,为其病气方逆,未可治也。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吞并于阴中,当是之时,...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论》,又见《甲乙经》卷八第二。黄帝问于岐伯曰:病胁下满,气逆行,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岐伯曰: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精为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黄帝曰:善。胁下满,肝气聚也。因于喘息,则气...
...之处,所以症状持续常在;疟邪则是随着经络循行,深入体内,必须与卫气相遇,病才发作。 黄帝道:疟疾发作有先寒而后热的,为什麽? 岐伯说:夏天感受了严重的暑气,便留藏在腠理皮肤之中,到秋天又伤了风邪,就成为疟疾了。所以水寒,是一种阴气,风邪是一...
...之处,所以症状持续常在;疟邪则是随着经络循行,深入体内,必须与卫气相遇,病才发作。 黄帝道:疟疾发作有先寒而后热的,为什麽? 岐伯说:夏天感受了严重的暑气,便留藏在腠理皮肤之中,到秋天又伤了风邪,就成为疟疾了。所以水寒,是一种阴气,风邪是一...
...三十六种黄病证候。出《外台秘要》卷四。《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诸黄者,其黄皆因伤寒为本,五脏互有所伤,热气相侵,致使病人精神恍惚,六腑不和,七神无主,情意改变。”所指与一些急性发热病引起的发黄及意识障碍相似。所列三十六黄为肝黄、心黄、脾...
...: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鬲,侠胃脘内痈,此久病也,难治。居齐上为逆,居齐下为从,勿动亟夺,论在《刺法》中。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骨行)皆肿,环齐而痛,是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齐下,...
...《伤寒论》方的较好参考书。现存康熙六年刻本,又见《伤寒尚论篇全书》。伤寒①病证名。⑴指广义的伤寒。为多种外感热病的总称。《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伤寒论》以伤寒命名,即包括多种外感热病在内。...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