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脉证并治_《伤寒杂论》_中医伤寒书籍_【岐黄之术】

...温病有三:曰春温、曰秋温、曰冬温。此皆发于伏气,夏则病暑,而不温。冬伤于寒,其气于少阴,至春乃发为温病,名曰春温。夏伤于湿,其气于太阴,至秋燥乃大行,发为温病,名曰秋温。气不当至而至,初冬乃大寒,燥以内收,其气于厥阴,冬至后,天应...

http://qihuangzhishu.com/103/25.htm

小满起居养生须知_起居养生_【中医宝典】

...满时节气温明显增高,雨量增多。下雨后,气温会急剧下降。所以,这一节气中,要注意气温变化,雨后要添加衣服,不要着凉受劂而患感冒。 小满时节气温明显增高,雨量增多。下雨后,气温会急剧下降。所以,这一节气中,要注意气温变化,雨后要添加衣服,不要...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2611.html

论冬伤于寒春必温及冬不藏精春必温治法_《医学衷中参西录》_中医医论书籍_【岐黄之术】

...投以白虎汤,再加宣散之品若连翘、茅根诸药。如此治法,非取汗解,然恒服药后竟自汗而解。即或服药后不见汗,其亦解。因大队寒凉之品与清轻宣散之品相并,自能排逐内蕴之热,息息自腠理达于皮毛以透出也(此乃气暴发自内达外之温病春夏之交多有之)。盖...

http://qihuangzhishu.com/513/350.htm

制伏的解释_制的意思和出处_汉语词典

...用强制手段降伏 check;subdue;bring under control 制伏罪犯 国语辞典 用強力壓、征服。 紅樓夢.第九回:「如今何不用計制伏,又息口聲,又不傷臉面。」 老殘遊記.第十六回:「白子壽的人品學問,為眾所推服,他...

http://hanwen360.com/c/110342.html

补肝气温肝阳小议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 周仲瑛 南京中医药大学 脏腑为,皆有寒热虚实,温清补泻异途,其理甚明,但前人亦有倡“肝无补法”一说者,故景岳《质疑录》特辟专题以论之,指出“不知肝气有余不可补,补则气滞而不舒,非云血之不可补也”。“肝血不足……而可以不补乎?然补肝血...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8091.html

对冬夏治理论的再探讨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养阳”是指导养生保健的;“补阳”是为了祛疾治病的。 ●夏天周围环境气温高、阳气盛,有助于养阳、补阳的实现。这就是冬夏治疗效显著的根本原因。 对于冬夏治的理论,几年前笔者曾从“太阳欲解时”的角度予以探讨(见《中国中医药报》2005...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3854.html

概述_《时论歌括新编》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黄帝内经素问》云:"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是说明伏气之为也。冬伤于寒,甚者即,则为伤寒。微者不即,其气藏于肌肤或少阴,至春阳气开泄(泄:泄漏之意,阳气开泄,是说到了春季,就阳气升散,腠理开而汗液外泄。),外邪乘之,触动伏气乃发为...

http://zhongyibaodian.com/shibinglungekuoxinbian540/147-6-1.html

春捂秋冻不生杂_【中医宝典】

...“春捂秋冻,不生杂”,的确值得人们借鉴。 春捂,是指在早春,寒流仍常常袭来,天气乍暖还寒,变化无常。正如人们所说:“立了春,别欢喜,春来,春寒还有四十五(天)。”一般来说,北方总要到清明前后,天气才明显暖和起来,春风拂面,杨柳吐绿,人们...

http://zhongyibaodian.com/zs/16666.html

女性“冬夏治”养生法_夏季养生_【中医宝典】

...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热敷后痛减,月经可见推后、量少、经色暗而有血块,畏寒怕冷。每次发作时痛苦不堪。 “冬夏治”穴位敷贴疗法可以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双重作用,解除痛经患者体内寒凝之气,从而较好地调理女性痛经...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4672.html

秋季当防“衣领”_【中医宝典】

...天气已逐渐转凉,人们脱下轻薄的夏装换上各式绚丽的秋装。随着寒风渐起气温渐降,高领衣是秋季里的常见衣物。我们提醒您,穿高领衣时要当心“衣领综合征”。 “衣领综合征”俗称“衣领”,医学上称为“颈动脉窦综合征”。这种症状常见的原因是高领或领带...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8179.html

共找到162,461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4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