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学发展的方向问题:(1)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文化内涵与思维方法:中医的学术基础,以《内经》中的理论原则和认识方法、《伤寒杂病论》中的辨证论治原则和《神农本草经》、《内经》中的方药基本理论为代表。中医的重点是观察气化之五脏,重在功能。...
...不等。又此十种补泻,极理以论,随气漫衍,变化无穷,故曰不等。平按:《甲乙》“神有余”作“神有有余”;下“气”、“血”、“形”、“志”同。黄帝问曰: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
...(一)办事依据 1、湖南省卫生厅《湖南省老中医药专家师承教育工作管理办法》; 2、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管理暂行规定》。 (二)办事职责 1、按程序办理师承教育各项具体、日常管理工作; 2、组织...
...1918年12月出生于河北省安国县的针灸世家。16岁随父郑毓琳先生系统学习《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等中医经典著作。20岁时学成后行医于安国、保定等地,1943年赴北平行医,1947年考取中医师,独立开业。1951年从卫生部中医进修学校...
...内经》。在《内经》一书中,对个体及不同群体的体质特征、差异规律,体质的形成与变异规律,体质类型与分型方法,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体质与疾病的诊断、辨证与治法用药规律,体质与预防、养生等方面均有所论述,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中医体质理论,...
...”;老年体弱,气血衰退;小儿娇嫩,稚阴稚阳,均不宜深刺。青壮之龄,血气方刚,可适当深之。 2.体度患者的体质、体形,有肥瘦、强弱之分。《素问·三部九候论》云:“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张志聪亦说:“知形之肥瘦,则知用针之深浅”。...
...既知面貌分五脏.当知五官分五脏.何则.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故周礼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以五气五声五色 其死生.两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脏之动.是以内经望法.以五色分五行.以五官分五脏.于是乎诊于面.则...
...丰富。主要论述脏腑经络、脉诊理论、腧穴部位、针灸法及禁忌、病因病理及各类疾病的证候、针灸取穴等。是我国现存最早、内容较完整的一部针灸著作,也是研究《黄帝内经》古传本的重要文献。本书对古代针灸疗法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在针灸学的发展上起了重要...
...丰富。主要论述脏腑经络、脉诊理论、腧穴部位、针灸法及禁忌、病因病理及各类疾病的证候、针灸取穴等。是我国现存最早、内容较完整的一部针灸著作,也是研究《黄帝内经》古传本的重要文献。本书对古代针灸疗法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在针灸学的发展上起了重要...
...妇产科从不同角度做出了贡献。元代医学设13科,有产科一门。金元四大家的学术发展,开阔了对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思路。刘完素著《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成书于公元1184年,集中反映了其学术思想。同时该书《妇人胎产论》说:“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