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汁、凡士林等,常加少量透皮促进渗透剂:氮酮。 由于小儿自身及疾病的特点,决定了冬病夏治的常用药物多为辛散温通,补气助阳的药物。如我院常用于小儿哮喘的“定喘贴敷膏”,其主要药物组成是: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肉桂。诸药合用有温阳散寒,活血...
...痛,齿衄,龈肿,流涎,口舌生疮,暴喑不言,消渴嗜饮,小便不禁,癫痫。 〖人体穴位配伍〗配委中穴治衄血不止;配风府穴治头项强痛、牙痛。 〖刺灸法〗斜刺0.3~0.5寸;可灸。 〖附注〗足阳明、任脉之会。 承浆穴 足阳明任脉之会。 〖别名〗天池...
...“三八原则”,即每次针刺不超过8个穴位,治疗间隔不短于8个小时,一个穴位不要连续针刺超过8次。李志刚在发挥穴位配伍综合作用的同时,非常重视单穴在治疗某些疾病中的独特作用。例如肩周炎选条口、便秘选支沟、腰痛取人中、泄泻取委中等,这都是他根据...
...不会有效果。 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一种促进水分代谢的穴位刺激法。 促进水分代谢的穴位,是脚心后跟中央的“失眠”穴。 水肿的人,这一部位通常会比普通人软一些。可用木锤或“健康锤”轻轻敲打这里,两腿合起来共5—6分钟。大家会发现,这种刺激首先会...
...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酸胀感,4~8h内患部有轻度不适,有时不适感持续时间较长,但一般不超过一天。如因消毒不严而引起局部有红肿、发热等应及时处理。 (二)、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最好每注射一个穴位换一个针头。使用前应注意药物的有效期,不要...
...肩外俞,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太阳小肠经。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另说:“大杼旁三寸”(《医学入门》)、“平开大椎三寸”(《循经考穴编》广注)、“横直陶道四寸七分高些”(《针灸集成》)。布有第一、二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及...
...本报记者 周颖 美国一病人以“左侧肩膀痛”为主诉,到医院求诊。经主管医生在肩及手部的穴位针灸治疗后,疼痛症状虽有减轻但仍不满意。当时在美国讲学的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分院传统疗法科主任周达君经过脉诊发现,患者的病情是“足太阳膀胱经不利”,于是...
...小周天”理论,要注重任督二脉的流通,之后就是足底,要开通足六经才行。任督二脉各有一枢纽,加上足部阴阳之枢纽,共为三枢。(这一点是整体灸疗和推拿点穴疗法重要的指导思想。) 以上抛砖引玉。 ...
...静脉。主治胁肋痛,目眩,偏头痛,目外眦痛,乳痈,疟疾,月经不调,足跗肿痛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此穴位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大成》:乳肿痛,足临泣。 《图翼》:主治胸满气喘,目眩心痛,缺盆...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主治:胫部酸痛;月经不调,阴痒,阴挺,疝气,睾丸肿痛;子宫内膜炎,子宫脱垂。 蠡沟穴是足厥阴肝经的穴位,肝经的“络穴”。 定位:内踝...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