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舍,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布有第十、十一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和肋间动、静脉后支。主治恶心、呕吐、腹胀、肠鸣、泄泻、黄疸、饮食不下等。斜刺0.3-0.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
...人体内在的调节功能用自身的调节促进新陈代谢达到平衡的过程,所以针灸减肥,停止之后不会很快又发胖。针灸减肥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指望几针扎下去就能够变得身材窈窕,那也是不现实的。第四,中医针灸减肥不主张“饥饿疗法”。与众多减肥方法不同的是,在...
...为继承的发展中华民族中医针灸事业,本品参照北京历史博物馆明代针灸铜像模型,通过艺术造型,仿制而成,形态逼真,古色古香,以供展览和陈列 ...
...处于失调状态时,也就是中医所认为的“劳伤心脾”状态。其中,“心”并不代指“心脏”,而囊括全身的神经系统功能;“脾”也并不仅代指“脾胃”,而是泛指人体的内分泌和消化系统。当上述任一系统出现问题时,都足以引起肥胖。因此,中医针灸减肥,也并非想当然...
...手五里,经穴名。《灵枢.本输》原名五里。《圣济总录》名臂五里,《针灸资生经》作手五里。属手阳明大肠经。在臂外侧,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另说“在肘上二寸”(《十四经发挥》);“在肘髎斜上二寸五分”(《循经考穴编》)。布有前臂皮侧...
...神阙穴, 人体穴位名。位于脐正中。 见《外台秘要》。位于脐正中。《证治准绳》:“按脐为神阙穴,禁针之所。”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腹中部,脐中央。 〖解剖〗在脐窝正中,深部为小肠;有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
...自从北宋王惟一创造性地用青铜铸造了两具针灸铜人以后,针灸铜人在我国古代针灸教育和临床取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宋时期的针灸教育中,针灸铜人既是老师讲授“人体腧穴”课的直观教具,又是学生考试“腧穴定位”的标准答案。 这里首次汇集了不同时期的...
...阳纲,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布有第八、九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和肋间动、静脉的后支。主治脘腹胀痛,肠鸣泄泻,饮食不下,黄疸,消渴,及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等。斜刺0.3-0.5寸。艾...
...胆俞,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胆之背俞穴。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布有第十、十一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第十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主治黄疸,口苦,呕吐,胁痛,惊悸,胸腹胀满,骨蒸潮热...
...乳根穴 Rǔgēn(ST 18)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在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布有第5肋间神经分支及肋间动、静脉分支。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少乳,乳痈,及肋间神经痛,乳腺炎等。斜刺...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