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静而得之曰中暑_《质疑录》_中医医论书籍_【岐黄之术】

...洁古《此事难知》有曰∶动而得之曰中热,静而得之曰中暑。此言不能无议。夫中热、中暑,均自夏月感受之热邪也。故中暑即是中热,初无有分,但其得之则有别者。如行人、农夫,奔走劳动于道途田野之间,此时热气充斥,一时昏闷猝倒,此谓中暑,即谓中热,是皆...

http://qihuangzhishu.com/274/27.htm

盛夏“冷战”之禁忌_中暑中暑预防_【中医宝典】

...许多人避暑法宝,但凉爽空调环境有时恰恰增加了中暑危险。临床证实,长时间依赖空调环境,会抑制人体对外界高温环境所固有调节和适应能力。盛夏期间有相当一部分人发生中暑原因就是离开空调场所后,走在或潮湿或暴热街头然后倒地。为充分发挥空调...

http://zhongyibaodian.com/neike-2/b19199.html

中暑条辨十一条_《六因条辨》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作者记误。中暑条辨第六中暑吐泻后,汗多肢冷,舌润而黑,并不渴饮,此水极如火。宜用回阳救急汤,驱阴复阳也。此条全以辨舌为要,不可以舌黑而遽为热极。盖凡黑而焦者,果火极如水。今吐泻之后,汗多肢冷,阴症昭然。况虽黑而润,并不渴饮,是水极如火,系...

http://zhongyibaodian.com/liuyintiaobian/788-4-5.html

中暑_《证治准绳·杂病》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中暑之症,面垢闷倒,昏不知人,冷汗自出,手足微冷,或吐或泻,或喘或满,以来复丹末,同苏合香丸,用汤调灌。或以来复丹研末,汤调灌之。却暑散水调灌下亦得。候其人稍苏,则用香薷饮、香薷汤煎熟去渣,入麝香少许服。或剥蒜肉入鼻中,或研蒜水解灌之。盖...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gzhizhunshengzabing/571-5-4.html

中暑急救掌握六大措施_【中医宝典】

...在夏季,由于环境温度过高,空气湿度大,体内余热难以散发,热量越积越多,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失控而发生中暑。此时可作一些急救处理。 一移。 迅速将病人移至阴凉、通风地方,同时垫高头部,解开衣裤,以利呼吸和散热。 二敷。可用冷水毛巾敷头部,或...

http://zhongyibaodian.com/zs/43876.html

夏季中暑秘方_《华佗神方》_中医方言书籍_【岐黄之术】

...人参一两 青蒿三两 香薷三钱 白术五钱水煎服,极有效。如中暑发狂,气喘,汗如雨下。宜急用人参 石膏各四两 黄连三钱水煎服一剂而神定,二剂而汗止。若中暑猝倒,心痛欲死者。宜急用∶青蒿一两 黄连 人参 白术各三钱 茯神 藿香各五钱 香薷 半夏...

http://qihuangzhishu.com/665/210.htm

针灸治疗中暑_针灸推拿偏方_【中医宝典】民间中药偏方

...【概说】 中暑是以壮热,烦闷恶心,甚则卒然昏倒,不省人事为主证夏季急病。多由于夏季酷热或长时间处在高温环境或烈日下所致。本病包括热射病、热痉挛、日射病等。 【病因病机】 夏季暑气当令,气候炎热,人若长时间在烈日下或高温中劳作,劳则伤气,...

http://zhongyaofangji.com/pianfang/7539.html

中暑中热辨_《医经溯洄集》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洁古云.静而得之为中暑.动而得之为中热.中暑者阴证.中热者阳证.东垣云.避暑热于深堂大厦得之者.名曰中暑.其病必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节疼痛.而烦心.肌肤火热.无汗.为房室之阴寒所遏.使周身阳气不得伸越.大顺散主之.若行人.或农夫.于...

http://zhongyibaodian.com/yijingsuhuiji/884-15-0.html

知晓疾病预报意义_【中医宝典】

...疾病预报意义 口甜预报意义 口甜又称脾瘅,如《素问·奇病论》曰:"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病源于脾胃,为脾胃湿热,热蒸上溢外兆。少数为脾虚,虚火迫脾津上溢而为口干者,则又多见于老年阴虚者。 口酸预报意义 口酸为肝味,...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5013.html

临床常用主治中暑偏方_其他类偏方_【中医宝典】民间中药偏方

...第二十节中暑 中暑是人体感受暑热后引起疾病。暑为夏病之首,中暑“中”字,形容暑热侵犯人体,来势凶猛,有如箭头石块猛烈击中人体一样。当环境气温超过32℃时,就可能有中暑发生。本病发生除与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等有关外,还有每个人...

http://zhongyaofangji.com/pianfang/714.html

共找到847,961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4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