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宣统三年。1911~1914年塾师教读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史记》、《汉书》等典籍,在文史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14~1918年先生随其父余奉仙先生(“晚清苏北三大名医”之一)攻习中医经典名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嗡...
...永不遥远,永不熄灭,会有更多的期待和更深的爱!茫然无助中的指引任老对中医人的影响不仅仅是丰厚的学术成就。他有惊人的记忆力,对中医经典的扎实功底使得他坚持中医独立的思考精神,任老在医学的创新和理论转合方面,不仅显得通脱和自由,而且鲜明地坚持中医...
...□ 刘更生 颜纯淳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 中医古籍浩如烟海,除了要选择读书入径之外,还应注意处理好博与约的关系。所谓博,是指读书宜广博,数量宜多,种类宜宽,即博览群书。所谓约,就是精,是指读书宜专精知守,不宜泛而无归。从学习中医的...
...百花齐放的中医流派兼容,是个难题;而且,老中医们普遍认为,在新的教育体系内,西方医学的比重太大了,而研读传统中医学经典论著的分量过轻。上海的两位国医大师裘沛然、颜德馨在接受采访时,不约而同用“西化厉害、内涵滑坡”来形容当前的中医教育。 6月...
...伤寒学派:创立于东汉之际。汉代医家张仲景将理论与方药熔于一炉,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专门探讨伤寒杂病的诊疗规律。其书被奉为经典,其人被尊为医圣。从晋唐至宋元明清,研究者如云,历代不衰,各展所长,形成了时间最长,医家...
...是公元二世纪的张仲景编写的《伤寒论》,古今多少著名医家作过注释……结果是越解释越糊涂。”这确实反映了一些同志的看法。但我却不以为然。 我们不若直接从历史来看一下为什么中医要反复学习经典、为什么西医学者无人引用“希波克拉底的学说来论证他的某个...
...不可一温到底。 何少山 何少山,1923年出生,杭州市人,杭州市中医院妇科主任医师。出身于中医妇科世家,是何氏女科第三代传人。幼承庭训,研习经典医籍,深得祖传之妇科精粹。行医五深余载,逐步形成了自我一派的妇科诊疗体系,尤其对不孕症、崩漏、...
...”是什么,对“经络”的循行路径和归经的腧穴怎能做出修改和补充呢? 许进京老师就是从《内经》、《难经》,还有很多精髓没有被挖掘出来。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随着中医经典文献的被重视,就能够让我们对中医产生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展开对中医的研究,相信...
...担任卫生部中医顾问,与先父是上海的道友、诗友。1956年,秦伯未亦曾为我班主讲《内经》,先父提议让我拜在秦师门下,从此我获得了较好的学习机会。现在回想起来,有很多方面使我铭心难忘。力倡以经典打好临床基础秦伯未指出,《黄帝内经》是打好学术基础...
...经典古方进行二次开发。先后主持开发过70多种国家级新药、申报过103项国内外专利。可以肯定,像凌娅这样的人一定还有不少。他们的坚守是中医的一线希望。 但是,中医中药在西医西药的审视下,不得不“关公战秦琼”,已经和传统的中医有了非常大的变异。...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