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十二个》的作者勃洛克〔5〕的话来:“共产党不妨碍做诗,但于觉得自己是大作家的事却有妨碍。大作家者,是感觉自己一切创作的核心,在自己里面保持着规律的。” 共产党和诗,革命和长信,真有这样地不相容么?我想。 以上是那时的我想。这时我又想,...
...见其国之风土景物。 诗人情性。与夫著作旨趣之一斑云。 【注解】 〔1〕《译丛补》 收鲁迅生前发表于报刊而未经编集的译文三十九篇辑成,一九三八年编辑《鲁迅全集》时列于《壁下译丛》之后,编入第十六卷。一九五八年出版《鲁迅译文集》时,又补入后来...
...一九二五年一月一日 【注解】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一月十九日《语丝》周刊第十期。 作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说:“因为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 〔2〕作者在《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中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
...无题 (1932年) 洞庭木落楚天高①,眉黛猩红[氵宛]战袍。 泽畔有人吟不得②,秋波渺渺失离骚。 十二月 《鲁迅日记》1932年12月31日:“为达夫云:(略)。”诗中“木落”作“浩荡”,“猩”作“心”,“不得”作“亦险”。 【注解】 ...
...不满,文中还提到:“仿佛记得鲁迅先生说过,连个人的极偶然而且往往不由自主的姓名和籍贯,都似乎也可以构成罪状而被人所讥笑,嘲讽。”此后,沈从文又发表《论“海派”》等文,曹聚仁等也参加这一争论。 〔3〕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
...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职。抗战胜利后任台湾大学中文系主任,台湾编译馆馆长。一九四八年二月在台北被刺。著有《亡友鲁迅印象记》、《我所认识的鲁迅》等。 〔8〕 杜甫(712—770) 字子美,原籍襄阳(今属湖北),先代迁居巩县(今属河南)。唐代诗人...
...《呐喊》捷克译本序言 记得世界大战之后,许多新兴的国家出现的时候,我们曾经非常高兴过,因为我们也是曾被压迫,挣扎出来的人民。捷克的兴起〔2〕,自然为我们所大欢喜;但是奇怪,我们又很疏远,例如我,就没有认识过一个捷克人,看见过一本捷克书,前...
...出版于一九一八年。鲁迅据日本高桥晚成译本译成中文,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列为《文化生活丛刊》第三种。 ...
...参看本卷第120页注〔4〕。 〔4〕“党同伐异”参看本卷第6页注〔5〕。 〔5〕“睚眦之怨”参看本卷第301页注〔7〕。 〔6〕赵子昂的画马参看本卷第236页注〔17〕。陈西滢在《致志摩》中攻击鲁迅说:“你见过赵子昂--是不是他?--画马的...
...以后是否还有记念的时候,倘止于这一次,那么,素园,从此别了! 一九三四年七月十六之夜,鲁迅记。 【注解】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十月上海《文学》月刊第三卷第四号。 〔2〕未名社文学团体,一九二五年秋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鲁迅、韦素园...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