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人为什,则共器物。”是以什伯之器为什物,为十人百人所共之器也。一说:什伯人之器,则材堪什夫、伯夫之长者也。此说苏辙唱之,大田晴轩和之,引“列子说符篇伯乐称九方皋曰:‘是乃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吕氏春秋至忠篇:‘子培贤者也,又为王百倍之臣...
...。 马叙伦曰:各本及淮南道应训、后汉书荀爽传注引并作“屈”。说文:“屈,无尾也。”“诎,诘诎也。”“◆,头颉◆也。”“○,蛣○也。”是诘诎为屈曲之义。古书“屈申”字亦多用“诎”。又案此下当有“其用不屈”一句。 孙诒让曰:案韩诗外传九引老子“...
...在前面的某些章节中,我们已经了解到老子关于“道”和“德”二者之间的关系,也了解到“道”、“德”与万事万物之间的关系。这一章同样论述的是“道”以“无为”的方式生养了万物的学说,有学者认为,“老子提出‘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的见解,说明万物是在...
...荆国之社稷而不恤吾众也”,韩非子十过篇、淮南子人间篇并“忘”作“亡”。皆其证。诗绿衣“心之忧矣,曷维其亡”,郑笺“亡之言忘也”,亦其例也。周易略例:“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存”“忘...
...不敢、不为,即不治治之。论衡自然篇曰:“蘧伯玉治卫,子贡使人问之:‘何以治卫?’对曰:‘以不治治之。’夫不治之治,无为之道也。”谊即本此。盖老子之意,以为太上无治。世之所谓治者,尚贤则民争;贵难得之货,则民为盗;见可欲则心乱。今一反之,使民...
...名与身熟亲?身与货熟多?得与亡熟病? 谦之案:“熟”,各本作“孰”,“孰”,“熟”古通用。“亡”字,李道纯、张嗣成作“失”,马叙伦曰:“后人妄改也,亡与病韵。”“孰多”之“多”训重。奚侗曰:“说文:‘多,重也。’谊为‘重叠’之重,引申可训...
...翿,吴勉学本无“以此”二字。 俞樾曰:自“以正治国”至此数句,当属上章。如二十一章曰:“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五十四章曰:“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并用“以此”二字为章末结句,是其例矣。下文“天下多忌讳,而人弥贫”,乃别为一章,今...
...无为思想是老子的处世哲学的原则,由无为开展的各项功夫,如柔弱、不争、无知、无欲等等,我们就以此为出发点,归纳为修养论和政治论两方面来论述。 (一)修养论 老子的无为是对世俗思想的反动,他对无为所开展的功夫均采反向操作,老子说:“反者道之动...
...水到渠成,事情也就做成了。这里,老子不主张统治者任凭主观意志发号施令,强制推行什么事。“味无味”是以生活中的常情去比喻,这个比喻是极其形象的,人要知味,必须首先从尝无味开始,把无味当作味,这就是“味无味”。接下来,老子又说,“图难于其易”。这是...
...寇才质诸本并如景福,亦作二句。陈云:“河上本作‘宠为上,辱为下’,于经义完全,理无迂阔。知古河上本原不阙上句。”按“宠辱”,谓宠辱之见也;“为上”“为下”,犹第六十一章“以其静为下”,“大者宜为下”,诸言为下之见也。盖谓以为上为宠,以为下为...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