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考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方证学习、考证阐述如下。 对第147条认识嬗变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始见于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学术界对该条认识...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5313.html

中医学对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源性休克是如何认识_普外科休克_【中医宝典】

...急性发生心源性是因为心肌梗塞时丧失了大块具有收缩功能心肌而引起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血功能明显降低所致,学是怎样认识呢?灵枢·厥病篇云: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何梦瑶在医碥进一步发挥说:邪伤其脏(...

http://zhongyibaodian.com/waike-2/b23130.html

伤寒论头痛证治辨析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 洪文旭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伤寒论涉及头痛见证条文,共有17条。其中太阳病篇12条、阳明病篇少阳病篇厥阴病篇各1条,霍乱病篇2条。在这些条文,对于头痛论述,有的在讨论主证时提出,有的在论述兼证、变证...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2458.html

合参之 问诊切诊_中医问诊_【中医宝典】

...伯仁浮沉迟数滑涩六纲,也有再加虚实或短长而称八纲。 脉结合临床体会,尚须注意下列几点: 1.兼脉 临床所见,脉象单见者少,兼见者多,凡属兼见之脉,必须区别主次,综合分析。 2.脉症合参 根据内经所说色脉合参道理,把脉象与其他...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zhen/a11998.html

宋元以降医书、医案、方书脉法位置与应用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尔证治准绳在每病之后,加一项,其中以脉为主,亦是以病证与脉分两个系列一种形式,这与平脉辨证之法显然是不同。 当然例外情况亦是有的,如李东垣根据当时出现一种新型疾病,他命名为劳倦内伤,在大量实践和取得卓著疗效基础上制定...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315.html

主要学术思想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脉证并治金匮要略方论X×病脉证并治为每篇命题,说明仲景疾论病是以脉、证、治三者相结合,每条原文即包括有病因、症状、脉象、辨证及治法,即以脉象与症状相联系,从脉象和症状进行辨证,而判断病情,诊断和治疗,因此,仲景脉法特点,...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579.html

伤寒论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伤寒著作。清·沈尧封撰于1765年。作者认为伤寒论中所论伤寒,亦即难经所述广意伤寒概念。据此分析六经病证,并辨太阳证传经、病解和误治,对于临症识病,分辨相似而相混的证候有一定启发。末附脉法及伤寒论全部方剂。是研究伤寒论...

http://qihuangzhishu.com/193/2130.htm

伤寒论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伤寒著作。清·沈尧封撰于1765年。作者认为伤寒论中所论伤寒,亦即难经所述广意伤寒概念。据此分析六经病证,并辨太阳证传经、病解和误治,对于临症识病,分辨相似而相混的证候有一定启发。末附脉法及伤寒论全部方剂。是研究伤寒论...

http://qihuangzhishu.com/196/2440.htm

冲阳太溪太冲_家正眼_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增补)冲阳者,胃脉也。(一曰趺阳,在足面大指间五寸,骨间动脉是也。)凡病势危笃,当冲阳以验其胃气之有无。盖土为万物之母,资生之本也。故经曰∶冲阳绝,死不治。太溪者,肾脉也。(在足内踝后跟骨上陷动脉是也。)凡病势危笃,当候太溪以验...

http://qihuangzhishu.com/801/27.htm

裘沛然_一、倡导伤寒温病一体论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作了缜密考证。首先从伤寒论自序可知,仲景曾慨叹自己宗族在建安十年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七,说明他所指伤寒,绝非仅指一般受风寒病症,其中包括了很多急性或烈性传染病,不然其死亡率何以竟有如此之高?再从有关文献记载来分析,...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qiupeiran/525-3-1.html

共找到1,103,282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4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