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西医的差异_中医之钥_中医医论书籍_【岐黄之术】

...西医是科技而中医才是科学,西医持的是科技证明,中医持的是科学证据,二者完全不同,科技须要日新月异,而科学是永恒不变的定律。五千年来中医的理论早已是定律,不须要去改变。只要遵从它即可发展出新的病理学,诊断学,生理学了。我用中医二三千年前的...

http://qihuangzhishu.com/127/153.htm

实验诊断学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免疫学实验技术是实验诊断学近几年来发展较快的一门技术,五十年代初免疫学检验主要是血清学检验,六十年代后,免疫学理论有了飞速发展,尤其对体内淋巴细胞的种类和功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细胞系选择学说理论推动下,免疫学实验技术得到迅速发展。血凝...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408.htm

近代中医基础理论和医史文献研究_中国医学通史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和发挥为主要方式,出现了如周学海这样对诊断学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全面总结,并对脉学理论深入研究做出贡献的医家及其脉学四种等较高水平的著作。舌诊是望诊的重要内容,在此期也不断得到发展。1920年曹炳章(赤电)撰有彩图辨舌指南,本书有论有...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guoyixuetongshi/1029-18-6.html

疾病的诊断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九窍”、“九藏”之说,是在殷商时期对人体解剖认识基础上的总结,并反映了西周的脏腑不分,统称“藏”(即脏)的特点。周礼所载有关“四诊”内容非常实际,是完全以病人的内外症状进行综合分析的,没有丝毫的神秘味道,为以后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32.htm

辨络脉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诊断学名词。系望诊内容之一。络脉,指浮络,包括掌大鱼际络脉,耳后络脉及小儿指纹等。诊察络脉的色泽和充盈度,结合皮肤的冷暖,有助于了解脏腑气血病变。灵枢·经脉:“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

http://qihuangzhishu.com/166/738.htm

阴阳脉死候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诊断学著作。撰人撰年未详,约为秦以前的作品。1973年于湖南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之一。全书约百余字,主要是有关诊断学上鉴定死亡征候的论述。...

http://qihuangzhishu.com/195/2244.htm

阴阳脉死候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诊断学著作。撰人撰年未详,约为秦以前的作品。1973年于湖南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之一。全书约百余字,主要是有关诊断学上鉴定死亡征候的论述。...

http://qihuangzhishu.com/196/1895.htm

散抟(tuán,音团)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诊断学名词。系相气十法之一。诊察病人面部颜色的散漫与抟聚,以辨别疾病的新久和邪气的进退。望诊遵经:“散者病近将解,抟者病久渐聚。先抟而后散者,病虽久而将解;先散后抟者,病虽近而渐聚。”...

http://qihuangzhishu.com/193/2334.htm

产后三审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诊断学术语。张氏医通卷十一:“凡诊新产妇,先审少腹痛与不痛,以征恶露之有无。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征津液之盛衰。再审乳汁行与不行及乎饮食多少,以征胃气之充馁。必先审此三者,以脉参证,以证合脉,脉证相符,虽异寻常,治之必愈;脉证相反,纵无...

http://qihuangzhishu.com/167/219.htm

面赤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枯槁晦滞多属危重证候。素问·脉要精微论:“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

http://qihuangzhishu.com/191/1794.htm

共找到575,997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4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