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明论·素问·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 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

http://www.wenxue360.com/guji/992.html

郑寿全_阴阳为纲,辨证论治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熟读深思《内经》、《周易》、《伤寒》诸书。郑氏穷二十馀年之精力,探索三书的精髓,始知人身阴阳合一之道,仲景立法垂方之义。故其学术思想之基础,上溯《周易》、《内经》,中得《伤寒》心法,下览历代医家著述而兼采其长,故医理医术造诣,俱臻上乘。著有《...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zhengshouquan/1212-2-0.html

秋分:阴阳平衡调饮食_秋季养生_【中医宝典】

...秋分至,表示已真正进入秋季,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按照《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阴阳所在不可出现偏颇。 秋分至,表示已真正进入秋季,作为昼夜...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4448.html

中医对阴阳的理解_中医文化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它最初的涵义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等。 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方面,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682.html

中医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运用_中医文化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一)阴阳与人体解剖部位的关系:根据上述之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背为阳,腹为阴的规律,则人之皮毛在外为阳,脏腑在内为阴;头在上为阳,足在下为阴。 (二)阴阳与人体生理的关系:人体的健康与否,决定于阴阳的是否调和,如《内经》所说:...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725.html

中医进补原理_中医食疗药食同源_【中医宝典】

...无论精神补益,还是饮食补益、药物补益、按摩补益、艾灸补益,都是以中医的基本理论为指导,通过各自的方式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补益五脏和调援精神,从而保证人体的健康。 【平衡阴阳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至今仍然在指导着中医临床。当人体...

http://zhongyibaodian.com/shiliao/b34647.html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译文

...时力衰,叫做钩脉;稍无力,来势轻虚而浮,叫做毛脉;有力而紧张,如按琴瑟的弦,叫做弦脉;有力而必须重按,轻按不足,叫做石脉;既非无力,又不过于有力,一来一去,脉象和缓,流通平顺,叫做滑脉。 阴阳失去平衡,以致阴气争胜于内,阳气扰乱于外,汗出不止,...

http://wenxue360.com/guji-fanyi/788.html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译文

...时力衰,叫做钩脉;稍无力,来势轻虚而浮,叫做毛脉;有力而紧张,如按琴瑟的弦,叫做弦脉;有力而必须重按,轻按不足,叫做石脉;既非无力,又不过于有力,一来一去,脉象和缓,流通平顺,叫做滑脉。 阴阳失去平衡,以致阴气争胜于内,阳气扰乱于外,汗出不止,...

http://www.wenxue360.com/guji-fanyi/788.html

地域因素_《中医内科学》_中医内科书籍_【岐黄之术】

...杂病按脏腑病机规律传变外,还存在“久病人络”、“久病人血”、“久病及肾”等传变规律。疾病发生以后,病理性质也会发生转化,如寒热转化、虚实转化阴阳转化;疾病的转归有病情好转、痊愈或迁延、加重、死亡等多种形式。疾病的传变、转化、转归等病理变化...

http://qihuangzhishu.com/76/14.htm

阴阳变化_《四圣心源》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阴阳未判,一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

http://zhongyibaodian.com/sishengxinyuan/1296-14-1.html

共找到39,718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3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