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学著作。《周氏医学丛书脉学四种》之一。八卷。清·周学海撰于1892年。作者阐述脉理,主张由博返约,执简驭繁。但又嫌《濒湖脉学》过于简略,于脉理无所发明,遂参阅《脉经》、《珍家枢要》、《诊宗三昧》等有关文献五、六十种,并结合个人心得撰成些...
...》说:“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脉小者,尺之皮肤亦减而少气;脉大者,尺之皮肤亦贲而起;脉滑者,尺之皮肤亦滑;脉涩者,尺之皮肤亦涩。”提示切脉与诊尺肤有统一性。 2、胀满胀满为胸腹部膨满之腹诊,亦是病人的自觉症状。胀和满...
...《内经》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乃可诊有过之脉。”(平旦者,阴阳之交也。营卫之气,一昼夜五十周于身,昼则行阳,夜则行阴,迨至平旦,复会于寸口。斯时也,平旦初寤之时,阴气将退而未退,...
...尝思汗液之有无.由于腠理之开阖.而腠理之开阖.则因卫气之虚实.故经云.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俱有余.则无汗而寒.夫汗者.心之液.在营则为血.在卫则为汗者也.若因而诊之.有部位之分.有形色之辨.部位者何.在阳经之部...
...淋漓于头项间.诊时不言所以.切其六部沉实.不似有病之脉.惟两寸略显微数之象.但切其左.则以右掌抵额.切其右.则易左掌抵额.知为肥盛多湿.夏暑久在舟中.时火鼓激其痰于上.而为眩晕也.询之果然.因与导痰清湿而安.设不察所苦.但以脉沉.求其病之...
...意诊者之指有肥瘠,病者之臂有长短,以是相求,或未为定论也。盖尝考经之所以分尺寸者,皆自关而前却是。则所谓关者,必有一定之处,亦若鱼际,尺泽之可以外见而先识也。然考诸书,皆无的论,惟《千金方》内,以为寸口之处,其骨自高,而关尺由是而却取焉。则...
...涩脉舌颤舌短舌红舌蹇舌绛舌卷卵缩舌裂舌面如镜舌胖舌起芒刺舌强舌上起瓣舌苔舌歪舌痿舌胀大舌诊舌质舌肿舍脉从证舍证从脉伸舌神门脉审苗窍声如拽锯失神失音十问实脉数脉睡中呢哺嘶嗄四诊四诊合参苔垢苔滑苔润太息痰包透关射甲吐弄舌脱肉破[月困]脱神望齿望...
...取代中医切脉,但中医脉诊作为最重要的诊断手段也必须向定性定量化发展,向数学化过度,只有具备确切的客观化标准才能使中医脉诊学的发展得到飞跃。展望中医脉学的发展前景还须做大量研究工作,其中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脉诊在中医现代化中的位置 在中医...
...自《脉经》起形成,后世的独诊寸口法的诊脉方法,而形成后世脉法。《脉经》以后,都足宗法《脉经》的,后人所做的只不过是一些对《脉经》的修修补补,在批判伪撰《脉诀》中,保卫《脉经》,普及脉法等工作而已。 1、缺乏重大的、突破性质的进展 自《脉经...
...者,何也?必于阴部得沉微迟涩之脉,故又言独寒也;必于阳部得洪实滑数之脉,故又言独热也。独陷下者,沉伏而不起者也。)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形肉脱去者,大肉尽去也。脾主肌肉,为五脏之本,未有脾气脱而能生者。虽九候之中无独见之七诊,然终不免于...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