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著作。四卷,附补遗一卷。清末余伯陶编。刊于1911年。本书选集古今百余种有关疫证的文献,取其论辨治法。内容简要,但条理不够清楚,可作疫证的临床研究参考。现有初刊铅印本。...
...寒热二证既明.复有一种寒热错杂证.宜细详之.初起畏寒微热.疲倦.咳嗽.迨至数日.热愈大.夜间尤甚.喉内渐起白点.日见长大.虽通身大热如火.足趾必冷如冰.或腹痛自利.阴寒犯足太阴牌也.或心胸吵乱作呕者.混杂之邪.扰于脾胃欲成霍乱也.或鼻出浊...
...治法皆同.惟孕妇所吹之药.须去片麝.所服之药.如法夏、南星、附片、肉桂、大黄、芒硝、牛膝、浓朴等药.皆能堕胎.若证稍轻.或认证未确.切戒妄用.如实系虚寒危险之证.必须附、桂.方可回将脱之元阳.实系壮热危险之证.必须硝、黄.方可救欲绝之真阴...
...筋脉详见后,足部筋脉中。□膝痈疵疽,生膝盖,分红白。缓痈缓疽,生膝两旁。委中毒,生委中穴,穴在膝后 中央,俗名腿坳。俱按阳痈阴疽则例治法。□(一名游膝风,一名鼓槌风。)初起膝盖骨内作痛,如风气一样。因循日久,膝肿粗大,上下股胫枯细,形似鹤...
...对于预测疾病的发展与转归,及时改变治法,及时截断、扭转病势,或因势利导,均具有重要意义。 (二)寒热转化:寒证与热证,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寒证可以化热,热证可以转寒。 寒证与热证的相互转化,是由邪正力量的对比所决定,其关键又在...
...〔保〕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属厥阴,天癸既绝,乃属太阴经也。治胎产之病从厥阴者,是祖气生化之原也。厥阴与少阳相表里,故治法无犯胃气及上二焦,为三禁,不可汗、不可下、不可利小便。若发汗者同伤寒下早之证,利大便则脉数而已...
...。及观其治法,脉浮者宜发汗,恒佐以凉润之药;脉沉者宜利小便,恒佐以温通之药。是知水肿原分凉热,其凉热之脉,可于有力、无力辨之。愚治此证,对于脉之有力者,亦恒先发其汗,曾拟有表里分消汤,爰录其方于下。【表里分消汤】麻黄三钱,生石膏、滑石各六钱...
...怪痘者,乃逆痘中之尤甚者,形证不一,不可不辩。痘初出时,面胸手足已见红点,却不起发,不成脓浆,随即收敛,若加气促声哑闷乱者即死,此名内陷证也。此证若无烦喘闷乱等候者,名曰试痘。过五七日后,必复发热而痘出者,其痘必重。痘疮初出,如蚊蚤所咬,...
...明清的一些针灸书籍,以《针灸大成》、《杨敬斋针灸全书》、《针灸逢源》、《神灸经纶》等为多。 据病情进退,可辨为轻重二型。轻证中暑:症见头昏头痛、胸闷呕恶、高热汗闭、烦躁不安、脉洪数、舌苔黄腻。重证中暑:除上述症状外,如为暑热蒙心,尚见神昏喘...
...如果没有使用涌吐或攻下法,而见脉沉紧的,可用小柴胡汤治疗。 假如已经使用涌吐、泻下、发汗、温针等治法,柴胡证已解,而见谵语的,这是坏病。应该详审其误治之因,详查演变为何种症候,然后随证选用适当的方法治疗。 太阳、阳明、少阳三经同时俱病,其脉...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