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生养补救之术.率肇端隆古.而历代圣哲以渐修明.如炎帝味百草.轩皇究息脉.流传旧矣.然无确据.今素问.子程子谓出周秦之际.盖非诬矣.尝草遇毒.本淮南子.王安道亦尝着论非之.旧有本草经三卷.自弘景以下各增益.宋马志等合并.凡属最初.白字别之...
...凡诊视痈疽,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以证而言,则表为阳,里为阴;热为阳,寒为阴;上为阳,下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动为阳,静为阴;高耸为阳...
...向者之所得,益觉融会贯通,而明体者渐渐达用矣。然后读有方之书,《玉函》、《伤寒》、《金匮》是也。读三书尤必兼资《脉经》,以稽其异同,披本草(须用《证类本草》)以观其方法,盖临病之舟楫在焉。然《伤寒》之理,未许其遽通也,又必浸淫乎《肘后》、《...
...夫阴阳之道,一阴一阳,分而为三阴三阳。三阴三阳,应脏腑之十二经脉,是无形之气,合于有形之经,在经脉有手足之分,在六气止论三阴三阳,而无分手与足也。风、寒、暑、湿、燥、火,天之阴阳也,在人亦有此阴阳之六气。如太阳之上,寒水主之。寒水者,膀胱...
...医学丛书。清·柯逢时辑。刊于1904-1911年。包括《经史证类大观本草》、《本草衍义》、《活幼心书》、《伤寒论》、《伤寒总病论》、《伤寒补亡论》、《大观本草札记》、《类证增注伤寒百问歌》。其中《大观本草札记》为柯氏所撰。各详专条。...
...医学丛书。清·柯逢时辑。刊于1904-1911年。包括《经史证类大观本草》、《本草衍义》、《活幼心书》、《伤寒论》、《伤寒总病论》、《伤寒补亡论》、《大观本草札记》、《类证增注伤寒百问歌》。其中《大观本草札记》为柯氏所撰。各详专条。...
...(据丛本节录)相传辑云南药品者有三家∶一沐琮曰《苴兰本草》,一兰茂、一杨慎皆曰《滇南本草》。沐、杨惟传抄本,兰有旧坊刻本,其中有刘干添注数条。刘不详何时何地人,恐非兰氏手定矣。至新坊刻兰本则太糅杂,且书中时称止庵先生,决为无识者窜乱止庵...
...人有恒言曰.用药如用兵.以药之不可轻用也.然苟用得其当.又未尝不应手取效.药到病除.是操何术以致哉.则曰非读本草不为功.顾读本草之难也.神农本草经尚已.然其中词旨奥衍.义蕴宏深.往往皓首穷年.每苦未能得其要领.后世着本草者杂出.人自为说....
...呕吐之症,一曰寒,一曰热,一曰虚。寒则脉迟,热则脉数,虚则脉虚,即其脉可以分其症。最易治者,寒,阳明为消磨五谷之所,喜温而恶寒,一自寒犯于内,两相龃龉,食入即吐,不食亦呕。彼法夏、丁香、白蔻、砂仁,本草所注一派止呕定吐之品,非不神效,不如...
...消胸中痞,去膈上痰。《本草》云∶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咽喉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堕胎,疗痿黄,悦泽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汤洗去滑令尽。用生姜等分制用...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