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病论卷第一 平脉法(上) 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师曰:脉乃气血先见。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盛。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气独盛者,则脉强;血独盛者,则脉滑;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气血和者,则脉缓;...
...)李东垣曰∶夫时毒者,乃四时邪毒之气,而感之于人也。其候发于鼻面、耳项、咽喉,赤肿无头,或结核有根,令人憎寒壮热、头痛、肢体作疼甚者,恍惚不宁,咽喉闭塞,人不识者,将谓伤寒,便服解药一二日,肿气增益,方悟始召医治。原夫此疾古无方论,世俗通为...
...《黄帝内经素问》云:春伤于风,谓当春厥阴行令,风木司权之候伤于风也。风邪为病,有轻重之分。轻曰冒,重曰伤,再重曰中。如寒热有汗,是风伤卫分,名曰伤风;鼻塞咳嗽,是风冒于表,名曰冒风;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是风中于里,名曰中风,当分轻重深浅而...
...为先。倘恶寒头痛得瘥(注1),转为口渴喜饮,苔色黄焦,此风热之邪已化为火,宜用清热保津法治之。倘或舌燥昏狂,或发斑发疹(注2),当仿热病门中之法治之。(歌括)春时过热气不正,风中夹热风热病。不但风温为两途,且与热病相迳庭。风温热病皆伏气,...
...冒寒之病,偶因外冒寒邪,较伤寒则轻,比中寒甚缓。盖伤寒伤乎六经,中寒直中乎里,惟冒寒之病,乃寒气罩冒于躯壳之外,而未传经入里也。是以遍体 疼,头亦微痛,畏寒发热而乏汗,脉象举之而有余,宜辛温解表法治之。服药之后,务宜谨避风寒,覆被而卧,俾...
...按《素问 热论》伤寒曰∶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又曰∶凡病伤寒而成温病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又曰∶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初无传染之说。张仲景曰∶《阴阳大论》云∶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
...《伤 寒 杂 病 论》 东汉名医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原方治病,而且还把其中一些方剂制成成药,广泛应用于临床。 ...
...以上我们重点地讨论了少阴病欲解时中的子,尽管子这一时对于少阴有非常特殊的意义,但,我们还是应该注意到欲解时是由三时构成的这个问题。欲解时为什么一定要由三时构成呢?这便引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术数问题。用三之道。三是一个什么数?它有什么特性呢?《...
...,身凉微汗,舌黑而润,六脉不躁。丰曰∶“邪已解也。”用西洋参、麦冬、生地、玉竹、麻仁、蒌壳、米仁、炙草等药,令服三剂而安。霉湿时病东乡刘某,来舍就医,面目浮肿,肌肤隐黄,胸痞脘闷,时欲寒热,舌苔黄腻,脉来濡缓而滞。丰曰∶此感时令之湿热也,必...
...经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至夏为热病。"热病者,乃冬伤正令之微寒,未即发病,至交立夏,久伏之气,随时令之热而触发。初起发热汗出,口渴心烦,不恶寒而反恶热,脉洪大,是为热病也。此病较晚发发作而更晚,比诸温伏邪更深,此其特点。初起宜用清热透...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