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竹斋,中医内科和针灸学家。撰写了《伤寒杂病论集注》、《针灸经穴图考》、《医圣张仲景传》等。 黄竹斋(1886—1960),中医内科和针灸学家。自学成才,学识渊博。在学术上,尊古不泥,勇于探索,主张中西医团结合作。20世纪30年代他先后任...
...所生病说 古汤液丸散同方异法说 杂病治法折衷说 释证名 释露 释痉 释喘 释癫 释淋 释疝 释膈 释痰 释散 释毛 释代一 释代二 释钩毛弦石溜五脉 释KT 释解 释服 卷三 伏冲解 中风伤寒解 秋伤于湿解 《伤寒论》六经解一 《伤寒论》...
...者,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救之,柴胡汤不中与也。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此上焦不通故也,宜小柴胡汤。(方见前)伤寒四五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者,此为...
...杂病论卷第一 平脉法(上) 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师曰:脉乃气血先见。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盛。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气独盛者,则脉强;血独盛者,则脉滑;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气血和者,则脉缓;...
...寒之为气,虽截然与热对峙,而其伤人也,则随人虚实而为病。其人实,则寒不能深入,但着于皮肤,而闭其腠理,即不得不热;其人虚,则寒无所隔碍,遂过乎肌表而达于脏腑,即不得不寒。苟取《素》风论之旨绎之,即知仲景方论寒热杂见之故矣。若《素》热论人伤...
...症者,病之发现者也。病热则症热,病寒则症寒,此一定之理。然症竟有与病相反者,最易误治,此不可不知者也。如冒寒之病,反身热而恶热;伤暑之病,反身寒而恶寒;本伤食也,而易饥能食;本伤饮也,而反大渴口干。此等之病,尤当细考,一或有误,而从症用药...
...妇科杂病小论 凡不属经、带、胎、产和前阴疾病范畴,而又与女性解剖、生理特点有密切关系的疾病,称为“妇科杂病”。 常见的妇科杂病有不孕症、子宫脱垂、妇人腹痛、证瘕等。 妇科杂病,临床证候不同,病因病机各异。就病因而论,总结有三:其一,起居...
...痞满,盖满在心胸,不在胃也。或杂病痞满,有寒热虚实之不同,《保命集》云∶脾不能行气于四脏,结而不散,则为痞。凡伤寒之痞,从外之内,故宜苦泻。杂病之痞,从内之外,故宜辛散。更有素因有积,又遇伤寒,寒气入里,与积相合而为痞,乃使脏气结而不通,此...
...《伤寒论》于伤寒外称中风,各详其脉证于六经篇。《病源》谓之中风、伤寒,其论即取论中六经脉证。《千金》、《外台》相承皆如此。泉案《金匮》有中风篇, 仲景不以此病同列于彼者,以此与伤寒相似,与痹、历节等不相似故也。巢氏以伤寒称之,最得其旨。...
...阴阳俱微者,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若阴脉实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方见上卷)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方见上卷)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