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英栋 山西省晋中市第三人民医院 唐代大医孙思邈继承了历代医家对温疫的预防经验和诊治思想,提出了“瘴疠”、“温风”、”毒气”等病因,肯定了“毒”是传染病的主要病原,治疗上突出清热解毒。但提到避瘟时却倡用温药。 避瘟为防病,“凡能依时摄...
...二藤酒专治解腹内诸毒,并解一切毒。 【来源】《普济方》 【配方】都淋藤、黄藤(长握各取二虎口长三寸并细 )。 【制法】上以酒三大升,都入小瓷罐中密封,慢火围四边烧之。 【主治】专治解腹内诸毒,并解一切毒。 【用法】令沸伺温,乃温服,常有...
...病证名。指疫喉初愈,邪毒未尽,遗毒于脏腑、经络之间而出现的不同证候表现。临证宜辨证施治,清余毒而扶正气。...
...夫广疮者.即杨梅疮也.总犹湿热邪火所化.气之传染者.轻精化欲染者重.【立方】托毒饮 治广疮初起.当归尾 金银花 天花粉 连翘(各一钱) 赤芍 皂角刺 僵蚕 蝉蜕(各六分) 芒硝穿山甲 大黄(各二钱) 蜈蚣(一条) 水煎空心服.灵奇饮 治广...
...三钱,青蒿、葛根、白芷、片芩各一钱半,炙甘草、升麻各五分,一帖即得睡,热减半,头疼除。惟小水赤,头晕,脚膝无力,此病后血虚之故。以四物汤加青蒿、酒芩、苡仁,服之而安。雍正癸丑,疫气流行,抚吴使者嘱叶天士制方救之。叶曰∶时毒疠气,必应司天,...
...疟疾二三发,或七八发后,忽然昼夜发热、烦渴不恶寒、舌生苔刺、心腹痞满、饮食不进,下证渐具,此温疫着,疟疾隐也,以疫法治之。温疫昼夜纯热、心腹痞满、饮食不进、下后脉静身凉,或间日、或每日、时恶寒而后发热如期者,此温疫解,疟邪未尽也,以疟法治...
...寒疫者,非时感冒之暴寒,亦时行之气也。伤寒例曰、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皆时行寒疫也。其症憎寒恶风,头痛身热,或用消风百解散,或用六神通解散加减。大抵此病与温病及暑病相似,但治理有殊耳。然温暑之热,自内而出,寒疫之邪,寒抑阳气,...
...病证名。指患疫喉后邪毒内郁结于肠道所致大便闭结不通。治宜泻火通便。方选麻子仁丸合泻心汤。...
...凡病伤寒最重,温热尤烈,伤寒仅在一时,温热暑疫每发三季,为时既久,病者益多。苟不明其源,则流不得而清也;不辨其类,则治不得其当也。夫温热暑疫,皆热证也。燎原之下,苟无清凉一滴,何以治之?人无今昔,性有异同。某也神酣往圣,志切琳琅,爰以一隙...
...目录 《济阳纲目》第三舶上硫黄丸 ▼ 相关方剂 ▲ 返回目录《济阳纲目》:第三舶上硫黄丸【处方】舶上硫黄2两(去砂石,细研为末),薏苡仁2两(炒,杵为末)。【制法】上为末,水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疫毒痢,病势已减,所下只余些小,或...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