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滋方理论考源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编者按:历史上,江浙一带医生习用膏滋方作冬令进补,膏滋方产生并流行于江浙一带,因其具有强身防病调治慢性病确切效果,深受广大群众欢迎。这种用于冬补膏剂称作“膏滋”,亦统称为“膏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防病健身...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0308.html

壮医外治疗法起源_【中医宝典】

...原始社会,人兽杂处,碰撞搏斗在所难免,而部落间械斗也是经常发生,再加上生产工具原始,劳动中的意外伤害必然较多。因此,外伤是常见,并且也是当时重要致死原因。原始人遇有外伤如何处理,现已难查证。但从近代一些交通极其闭塞、经济文化极端...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7180.html

职业卫生法律体系初步形成_【中医宝典】

...本报讯记者孟庆普日前从卫生部获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自2002年5月1日正式实施后,我国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法规、规章和标准,一个以《职业病防治法》为基本法律职业卫生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 为贯彻落实法律规定,卫生部配合...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4431.html

辽夏金元时期药物学和方剂学_中医文化中医发展_【中医宝典】

...一、药物学 与宋代明显不同,辽夏金元时期药物学著作撰著者大多不是医官儒臣,而是临床医生。他们根据临床实际和用药需要,进行药性理论总结和探讨,试图找出一条以简驭繁、由博返约途径。 (一)对药性理论探讨总结 1、药物归经学说初步确定...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233.html

辽夏金元药物学和方剂学_《中国医学通史》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一、药物学与宋代明显不同,辽夏金元时期药物学著作撰著者大多不是医官儒臣,而是临床医生。他们根据临床实际和用药需要,进行药性理论总结和探讨,试图找出一条以简驭繁、由博返约途径。(一)对药性理论探讨总结1、药物归经学说初步确定:归经...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guoyixuetongshi/1029-14-5.html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鉴别诊断_如何诊断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_查疾病_【疾病大全】

...依据上肢突然出现肿胀、疼痛可做出初步诊断,但静脉造影检查,是目前最可靠诊断方法。虽然近年来无创检查技术迅速发展,由于锁骨下静脉被锁骨遮盖,双功多普勒扫描和核磁共振往往难以精确判断锁骨下静脉中的血栓性病变。可疑患者利用各种无创性检查进行...

http://jb39.com/jibing-zhenduan/ShangZhiShenJingMaiXueShuanXingCheng256244.htm

医学基础理论研究_中医文化中医发展_【中医宝典】

...一、《内经》研究 金元诸医家主要采取两类方法研究《内经》。一是抽取其中部分理论作专题研究,二是依据《内经》某一基本观点,结合实际进行发挥,形成一种系统创新理论。第一类著作主要有刘完素《内经运气要旨论》(佚),《素问玄机原病式》,佚名《...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335.html

人际交往理论_心理健康_人际关系_【中医宝典】

...涉及人际交往过程个体心理需要满足方面社会心理学理论主要有两种,一是人际需要三维理论,二是社会交换理论。 (一)人际需要三维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W.Schutz,1958)提出人际需要三维理论分为两个方面,首先,他提出了三种...

http://zhongyibaodian.com/changshi/b24255.html

第七章第五节壮医对毒药和解毒药使用对中毒防治特色(2)_【中医宝典】

...吉利草产于上林县记载。但历代本草著作中没有吉利草记载。《岭外代答》和《桂海虞衡志》也没有谈到吉利草。可见,从晋代到清代吉利草一直是在壮族民间使用,没有经文人之手而登上"大雅之堂"。可惜,目前实地调查仍未发现此药。 (2)菱香草 根据道光...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7334.html

络病理论系列代表药解读_【中医宝典】

...络病理论是中医学术体系中的独特组成部分,是研究络病发生、发展与诊断、治疗规律应用理论,虽然历代医家均有论述,但并未形成完整络病学说体系。200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成立、中国科技出版社《络病学》出版,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首次形成了...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554.html

共找到991,521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3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