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比较研究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近代由于西医传播,中西医接触日益增多,一些医家试图通过“比较”的方法,分析两种医学的长短异同,以求正确对待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早期对中西医学进行比较的医学家有王权、王孟英、陈定泰、罗定昌、合信等。陈定泰(约19世纪)在他所著《谈传真》...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357.htm

清代医家传记_中医文化中发展_【中医宝典】

...绘画、诗词、音韵训诂之。世代知,故傅山明亡亦以问世,设“卫生馆”于太原三桥街,沉病痼疾,应手而愈,术治者众。所著医书遗稿,后人整理编为《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傅氏幼科》等。 三、张志聪 张志聪(约1630~1674),字隐庵,...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279.html

卷二十三_《永历实录》

...督师令请万公。”如索请启,持檄者奉檄示。如读未半,碎檄,拍食案起,大叫曰:“万公天子言官,以军政戒饬士卒之暴民者,惜未杀之尔!督师庇骄卒虐民,惜未参劾尔!区区一榜文,而督师遽欲遣狗鼠辈持牒辱之,置天子于何地!督师反耶?如破家捐身为...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4736.html

列张刘李朱滑六名师小传_《旨绪余》_中医论书籍_【岐黄之术】

...孙氏生生子曰∶以通变称良,而方则泥。故业医者,能因古人之法,而审其用法之时,斯得古人立法之心矣,不则窥其一斑,而议其偏长,即如张仲景、李东垣诸公,亦妄加讥贬也,可乎哉?可乎哉?!余故列其因时立法者于后。医学自汉秦以上无方,有方自张...

http://qihuangzhishu.com/742/62.htm

陆序_《研经言》_中医论书籍_【岐黄之术】

...予少与同里莫枚士同治训诂之,既遭多故,余以军事驰驱南北,与枚士不相闻者数年。及余奉讳归,握手道故,则其气益穆,其益邃,且有不为良相为良医之志。其言也,本小学以读《灵》《素》,祧宋元而檷汉唐,与论学之旨同。余初惊诧其言,而卒无以易也,...

http://qihuangzhishu.com/769/4.htm

自记_《友渔斋话》_中医论书籍_【岐黄之术】

...予少多疾,年十九,先君辞世,因弃举业,涉猎岐黄之。尝慨世之昧者,非养奸为盗,即诛伐无过,乃立志为。遇有难治之症,遍翻方论,每至深夜,烛屡见跋,不倦也,必得其要领而后已。如是推原究本,渐有所获。初,母氏年衰欠安,择药物所宜,调治奏效,...

http://qihuangzhishu.com/715/3.htm

卷七_《白虎通义》

...又曰:“诸侯所受圭与璧朝于天子,无过者复得其以归其拜,有过者留其圭,能正行者复还其。三年不复,少绌以爵。圭所以还何?以为琮信瑞也。璧所以留者,以财币尽辄更造。何以言之?《礼》曰:“圭造尺八寸。”有造圭,门得造璧也。公圭九寸,四玉一石...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4314.html

唐宗海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中西汇通经精义》(又名《中西医判》、《中西医解》、《中西医入门》2卷(1892年)、《本草问答》2卷、《伤寒论浅注补正》7卷、《金匮要略浅注补正》9卷,此五书合称《中西汇通医书万种》。对于“汇通医书”,《清朝续文献通考》中曾有评述;“近...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tangzonghai/index.html

刻苦钻研中医,溯因求源有七端_【中医宝典】

...从古今文献探析,历代医家之所以从事、研究中医药学,其中原因大致上可归纳为七种状况:1、由于家人(或自己)患病,促成其刻苦钻研医学,这一类医家较多,如姚菩堤、朱丹溪、卢和、戴仲积等;2、因科举失利,以“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观点,由儒而,...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1819.html

卷十五 艺术类 医书类_《郡斋读书志》

...篇 右唐王思永撰。思永射法於成都工曹严悟,因取悟法著书十篇,故每篇首必称“师曰”。 △《益津射格》一卷 右皇朝钱师益序。以《五善图》及《武陵格》疏密不同,参酌为之。 △《投壶经》一卷 右唐上官仪奉敕删定,史玄道续注。采周、郝同、梁简文数...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6044.html

共找到98,333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3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