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缓_史术语解释_【中医宝典】

...和缓即和兴缓二人,均系春秋时期秦国的医官。 【和缓】 即和兴缓二人,均系春秋时期秦国的医官。由于其在医学上的成就,后人以“和缓”并称,作为称誉良医的代名词。...

http://zhongyibaodian.com/shuyu/a17571.html

小草》_中医论书籍_【岐黄之术】

...作者:宝辉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序 自序 游艺志略自序 精义汇通 六经提纲 六字真言 六气便解 经补正 治病法解一 治病法解二 素问摘要 三证合参 说寒 说温 风温 湿温 说疫 辨证 治法 指南 审脉 附∶游艺志略...

http://qihuangzhishu.com/252/index.htm

中医流派、学派和派辨_【中医宝典】

...的限定,不应仅包括地域范围,还应包括人群及时间的限定,如御医、明医等,也属于派的范畴。 派所表现出的近似的临证用药特点,往往是散在的、经验性的,还未发展一定的学术主张。故可以认为,“派”重点是对范围的限定,“学”的特点不明显,即派...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6632.html

必备药论_《医学源流论》_中医论书籍_【岐黄之术】

...药之,其药皆取之肆中,今则举世皆然。夫卖药者不知,犹之可也。乃行医者竟不知药,则药之是非真伪,全然不同,医者与药不相谋,方即不误,而药之误多矣。又古圣人之治病,惟感冒之疾,则以煎剂为主,余者皆用丸散多。其丸散,有非一时所能合者。倘有...

http://qihuangzhishu.com/160/54.htm

中痰_《法圆通》_中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决不可以言中。凡为痰迷之人,必素秉阳衰,积阴日盛,饮食不运,气机不宣,忽然外邪引之,内气滞之,阴邪窃发,寒痰上通,堵塞清道,人事昏迷,喉中痰响,脉必滑利。平素多病多痰,法宜扶阳为先,祛痰末,如姜附汤,姜桂茯半汤,真武汤之类,皆可施之。即曰痰...

http://qihuangzhishu.com/112/45.htm

不治老考终命难_《友渔斋话》_中医论书籍_【岐黄之术】

...《佛经》云∶生老病死,能全四者,即谓之尽命可也。能治病,或调剂于未病,以永其年。至于薪尽油干,则谓之老死。一病字亦加不上,方可谓真考终命也。唐贾敦实,怀州刺史,后疾笃,子孙延医,却不肯见。曰∶未闻良医能治老也。卒年九十余,旨哉斯言!犹...

http://qihuangzhishu.com/715/51.htm

原叙_《医学见能》_中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其措置。者,又复混乱阴阳,颠倒寒热,投剂不中,至于垂危。明哲之士,鉴前车,思补救,奋然求济于方书,而诸书率皆大海茫茫,渺无涯 ,深则摘要钩元,浅则捕风捉影,仓皇检阅,两俱无益。病家既穷于,又穷于书,惟抚膺扼腕,白恨其不能已耳。噫!...

http://qihuangzhishu.com/824/4.htm

孙思邈伤_中医常识偏方_【中医宝典】民间中药偏方

...嘴,牙齿正好磕在铜制的串铃上,才没有伤着孙思邈的胳膊。所以,后来铃们都把串铃叫做“虎撑”。骨刺取出后,老虎就地向孙思邈磕了三下头,走进了山林。打那看见孙思邈进山采药,那虎就来陪伴孙思邈,有时还让孙思邈骑在它身上。...

http://zhongyaofangji.com/pianfang/4806.html

武威汉代简 内容丰富的原始医学文献_【中医宝典】

...医者,他把行医多年的“经验”记录简中。 汉代已有较完备的中医药体系 武威汉代简目前被鉴定国宝级文物。据考证,该简是我国年代较早,保存形式较完整,内容丰富的临床验方著录。它反映了我国早期医学水平和中医临床治疗的真实情况。同时,它反映了汉代...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8613.html

医事制度与医学教育_中医文化中发展_【中医宝典】

...1283)太医院改为尚医监(正四品),二十二年(1285)复太医院。 典监,隶詹事院。领导东宫大,配制供进太子的药物,至元十九年(1282)置典署(正五品)。天历二丰(1329),仍改为典监(正三品),设达鲁花赤2员,卿3员、太监...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333.html

共找到374,452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3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