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著作。二卷。清·曹仁伯约撰于19世纪中期。本书是作者平生医疗实践的系统总结。治案分门辑录,以内科杂证居多,善于剖析病情,阐述医理,推论病原,审病较细致。能使读者体会到曹氏辨证施治特点和学术思想。曹氏治疗湿热夹阴虚等复杂病证颇有心得,...
...综合性医书。三卷(另有《神农》一卷)。宋·窦材撰于1146年(托名扁鹊所传)。作者以《内经》为医学之根本,故其所论皆本乎《内经》。上卷论经络、灸法等;中卷分述伤寒诸证和杂病;下卷续载内科杂病,兼论外科、妇科、儿科和一些病证。《神方》一卷列...
...(一)伤寒隋唐五代时期有关伤寒等外感疾病和伤寒学说的理论与实践,与此时期中医学整体发展相一致,具有总结、提高的特点。病因、病证及治法、方药,各方面的认识都较为广泛而丰富,且有新的进展。1、伤寒的概念、病因与预防《诸病源候论》并列提出伤寒、...
...须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问服药参机变,妇女必须问经产,小儿要问麻疹病。”。 以上歌诀介绍的,是中医对成人、妇女和小孩有关内科病证的一些问诊项目,在实践中有指导意义的。 ...
...痛处固定而拒按,胁下积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等肝胆瘀血病变为特征。【病机述要】肝胆病证的基本病机为肝失疏泄,胆失通降。常见的病机类型有:1.肝郁气滞情志不遂,郁怒恚怒伤肝,导致肝失疏泄,肝郁气滞,进而可病及于胆,肝胆疏泄无权,形成肝胆气滞,而...
...二是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双重诊断疾病结合辨证论治模式;三是现代医学诊断疾病结合辨证论治模式。在当前的临床与科研工作中,第三种模式占主导地位。根据病与证的不同侧重,病证结合又可分为以证为纲和以病为纲两种模式。以证为纲,即强调中医学中的“证”不同于...
...十二经脉,包括手足三阴经和三阳经。它们的病理表现有三个特点:一是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出现的病证与其循行部位有关。如膀胱经受邪,可是腰背、腋窝、足跟等处疼痛;二是与经脉特性和该经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如肺经为十二经之首,易受外邪侵袭而致气机...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健康的重要保证。《素问·上古天真论》云:“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逆于生乐”,不良的行为习惯,即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内科疾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例如嗜食肥甘厚味,加上贪逸少动,容易发生胸痹...
...本证是手太阳小肠经循行部位及相关脏腑小肠的病证。 主要临床表现: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颈项转侧不利,肩似拔,臑似折,少腹胀痛,尿频,泄泻或便秘。 病机分析:手太阳小肠经之支脉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外眦入耳中,本经病则经气不利,故耳聋,...
...综合性医书名。简称《保命歌括》。三十五卷。明·万全撰,撰年不详。前三十三卷介绍中风、中寒、内伤、瘟疫、气病、血病、虚损、痿痹、咳嗽、哮喘、泄泻、痢疾、疟疾等内科杂病为主的多种病证。每门皆先论后方,其论则征引旧说结合己见,颇为详尽。且以七言...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