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虚脉与浮脉兼见,主气虚或卫气不固;与涩脉兼见,主血虚;与迟脉兼见,主阳虚;与数脉兼见,主阴虚。在传统脉学中,虚脉作为无力脉的代表,体现了细脉、濡脉、散脉、短脉、微脉、弱脉等脉力不足的特点。...
...脉相为人体重要全息收发站,但脉相非应独取寸口一处。事实上,寸口脉相虽然方便,但距相应内脏甚远,因此不如距脏腑较近的九候脉相反映性更为灵敏和直接……第一节 脉先兆的理论基础中医脉诊起源甚早,远在二千多年前先秦时期,脉学就已开始发展,《黄帝...
...经云.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则死.观当吐二字便知胸中有物.填塞至阴.抑遏肝气.而绝升生之化也.故吐之则愈.不吐则暴死.若使其人胸中无物可吐.此阴绝于下也.非死症而何.经又云.下部有脉.上部无脉.虽困无能为害.此虽至理.亦不可执....
...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上,舌诊对脉诊形成了二次冲击,这二次冲击,是随着二次舌诊的发展高潮而来的。第一次冲击是从《金镜录》的出现开始的,《金镜录》抛弃中医的传统诊法,即脉诊,专以舌诊辨证。 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上,舌诊对脉诊形成了二次冲击,这二次冲击...
...脉痹的临床表现在古医籍中有散见记载,应注意从临床实践中认识总结。就临床观察而言,最为常见的是相应部位出现疼痛、麻木、虫蚁爬行感或肿胀等症。疼痛是脉痹血瘀的主要症状之一,或轻或重,初发较轻,病久加重,昼轻夜重,有隐痛、胀痛、麻痛、冷痛、灼痛...
...尝读太素脉而知其伪也。夫脉法创自轩岐,用以测病情,决死生而已,安得征休征咎,比于师巫,甚矣杨上善之好诞也。每求其故而不得。后见华佗拟病患于十年之后,以为病去亦十年死。病存亦十年死,病不能为人死生,因劝其人勿治。佗固汉之异人也。此以脉论耶,...
...经曰知者一言而终.不知者流散无穷.脉之为说.前已论辨于各脉之下.今又以分合偶比类五字.以经纶错综之.庶无惑矣.分 有脉之形.分谓脉各有形状.当先明辨.便了然不疑.大小浮沉滑涩.可以指别.迥然各异.辨之于毫厘之间.使其形不相混.如举有按无为...
...有的医家根据《素问 痹论篇》所说“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从而认为脉痹为热痹,如《医宗必读 痹》就明确指出:“脉痹,即热痹也。”从热论其病因病机。就临床实际来看,脉痹有因为感受热毒而致者,但不皆因热而致,还有其他诸多内外因素,如寒湿侵袭、跌仆...
...正常脉象 正常的脉象,亦名常脉,又称平脉或缓脉。常脉脉象从容和缓,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不细不洪,节律均匀,一息(一呼一吸)脉搏四或五至,每分钟约60~90至,且应指有力。中医认为常脉一般都有胃气(从容和缓、节律一致)、有神(脉至数来去清楚...
...鉴别诊断:1. 【长脉】是脉的长短明显超过本位的脉象。两种人可能出现长脉:一、平常身体非常健壮的正常人。二、阳毒郁积过甚而长有疮、疖、疔的患者、癫痫患者。 2.【短脉】脉象的一种。脉波动的幅度短,不及本位,应指在关部较明显,而寸、尺 两头...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