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脉法对后世的影响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内经在脉学上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后世的脉学是内经脉学的发展和继续。这是因为脉法是医经一派的特色,而内经则是自汉末以来仅存于世的医经。 通过内经将古代医经家对脉学的探索和成就流传了下来。内经所载的脉法内容尽管...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488.html

如何看待切诊居于四之末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望,闻,问,切,神,圣,工,巧便流传下来。这样把切诊摆至最后,即四之末,但是并不等于说,切诊不重要。如上所述,四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是一个整体。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见其色,知其病,命日明;按其脉,如其病,命日神;问其病,知...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298.html

_内经知要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脉要精微论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有过之脉(人身营卫之气,昼则行于阳分,夜则行于阴分,至平旦皆会于寸口,故诊脉当以平旦为常也。阴气正平而未动,阳气将盛而未散,饮食未进。虚实...

http://zhongyibaodian.com/neijingzhiyao/747-5-4.html

候肺疽肺痿法_外科精义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四肢微肿,咳唾脓血,或腥臭浊沫,胸中隐隐微痛者,肺疽也。又圣惠曰∶中府隐隐而微痛者,肺疽也;上肉微起者,肺疮也。中府者,穴也,在云门下一寸六分,乳肋间动脉应手陷中也。是以候始萌则可救,脓成则多死。若欲知有脓者,但其脉,若微紧而数者,未有...

http://zhongyibaodian.com/waikejingyi/852-3-8.html

跋_辨证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远公陈先生真奇士也。尝着石室秘 及本草诸书行世,私心企慕殆二十余年矣。一日晤成君而行,因悉先生着述甚富,盖成君为远公之甥,故知之为独详。其书总名洞垣全书,其中最有益于人世者,莫若辨证。余遂固请得而有焉。斯编辨病体之异同,证...

http://zhongyibaodian.com/bianzhenglu/591-23-0.html

唐子西文在线阅读

...唐子西文宣和元年,行父自钱塘罢官如京师,眉山唐先生同寓于城东景德僧舍,与同郡关注子东日从之游,实闻所未闻,退而记其论文之语,得数纸以归。自己亥九月十三日尽明年正月六日而别。先生北归还朝,得请宫祠归泸南,道卒于凤翔,年五十一。自己亥...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672.html

秦伯未(1901-1970年)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近现代医家。名之济,号谦斋。上海浦东人。上海名医秦乃歌之孙。早年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1928年与章次公、许丰龙等创办中国医学院,并任教于该院。致力中医教育事业,创立中医指导社,主编中医指导丛书中医指导杂志,函授中医学。...

http://qihuangzhishu.com/192/1595.htm

在现代诊疗疾病中的意义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同时它又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们知道从传统上讲,脉就有诊病和辨证的两重作用。由于脉在诊病要求上所具有的特殊意义相对的说是较小的,它更为符合中医理论的两分法性质的阴阳学说等,所以脉对辨证就更为有意义。早在仲景撰伤寒论...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293.html

虚里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搏动过速,多为胸腹积热,邪气亢盛,或虚阳外脱;若停止搏动,则宗气已绝。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http://qihuangzhishu.com/196/1234.htm

尺肤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诊断学术语。系切诊内容之一。尺肤指从肘关节内侧至掌后横纹处的皮肤。诊察尺肤的缓急、滑涩、寒热等情况,有助于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灵枢·论疾:“审其尺之缓急,大小,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尺肤滑而泽脂者,风也。尺肤涩者,风痹也...

http://qihuangzhishu.com/196/1242.htm

共找到472,263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3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