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专着。二卷。明·郑全望撰于1609年。作者鉴于福建、广东地区瘴疟流行,遂予悉心研究,颇有心得。后得宋·李待制(佚名)所辑《瘴疟卫生方》,以为可取。遂以之为基础,附以己见编成此书。书中论述瘴疟源流,伤寒、内伤与诸症之鉴别,以及瘴疟药用宜...
...宋人校改医书情况的了解多来自其跋序。如林亿等人在《新校〈备急千金要方〉序》、《校定备急千金要方后序》中,非常详细地介绍了修订此书采用了正讹谬、补遗佚、删重复、缉事类等方法,并新立《新校备急千金要方例》。由此可见,除了一般性的校勘之外,宋人还...
...张景岳以医术着声于明万历、天启间,所辑《类经》暨《景岳全书》二种,流播宇内殆遍,惟《质疑录》一帙,虽已为东海石氏所刊,而人间见者甚少。其书于古名家,若刘、李、朱、张辈,所言稍有偏,着必加辩正。盖恐后之不善读者,守其一说,未得化裁之用,而因...
...姓氏,不敢泯其所自;澄世传秘方,今俱备入,惟求济世活人,不敢私留只字。10、江左妇女香港脚,非秦汉男妇五痹、湿热香港脚一类,治法不同,故特增入。11、幼科痘疹,古名天疮,澄家有《邵氏秘书》,儿科罕见。今特以清江聂九吾先生、喜泰顺先生痘科秘本,...
...伤寒,世俗因号为时行,道术符刻,言五温亦复殊,大归终止,是共途也,然自有阳明,少阴,阴毒,阳毒为异耳。少阴病例不发热,而腹满下痢,最难治也。附方《必效方》,治天行一二日者,麻黄一大两去节,以水四升,煮去沫,取二升,去滓,着米一匙,及豉为稀粥...
...空气比较活跃,出现了不少新的学术见解,形成不同的学术流派,在《伤寒论》研究中也反应了这种倾向,例如宋云公的《伤寒类证》将仲景397法,分证50门,派生出484法,列表倍分述。吴恕的《伤寒图歌活人指掌》针对《伤寒论》,《南阳活人书》增辑若干图表...
...《内经》以冬月天寒,人伤而即病者,名伤寒。若伤而不即病,寒邪郁而成热,至春而病者,名温病。《伤寒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同言太阳病,以不渴恶寒名伤寒,以渴而不恶寒者,名温病。然则《内经》所云,明温病之原,仲景所云,别温病...
...集验良方》医方著作。又名《集验良方》。六卷。清·年希尧辑。刊于1724年。全书分为养生、急治、中风、预防中风、伤寒、感冒等50余类。所选皆为经验良方,较切临床实用。其中养生、伤寒、感冒、类中等均附以简短的医论。又有《经验四种》本。《倪涵初疟...
...最为合度。”喻嘉言《医门法律》曰∶“河间之桂苓甘露饮,用五苓、三石以益胃之虚;子和之桂苓甘露饮,用人参、葛根、甘草、藿香、木香,益虚之”)〔附〕六一散(刘完素《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治暑邪表里俱热,烦躁口渴,小便不通,砂吐泻疟痢;又能下乳滑...
...方则有《广济》、《录验》、《删繁》、《肘后》、《延年》、《短剧》、《必效》若而方,门分派别,编帙从未有综而辑之者,独刺史王焘先生,前居馆阁二十年,采摭群书,汇成方略,上溯炎昊,下及诸家。《伤寒》一遵仲景,发论率冠《病源》,虽置针法不言,而大唐...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