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阴脉证并治·伤寒论

...太阴之为,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涩而长者,为愈。 太阴解时亥至丑上。 太阴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

http://www.wenxue360.com/guji/3703.html

七日自愈将经验上升为理论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间伤寒论第八条称:太阳,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气在经络中循行到了尽头,故其主证头痛到七日可以自愈。王叔和脉经继承了这种认识,又提出以针刺截断阳明经...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0408.html

辽夏金元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_中国医学通史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危证,辨证时,李氏非常强调以诊脉为鉴别标准,鉴于阴证之难治,王氏提出可补之法,主张药当,尤其强调了温肾助阳的重要。在众多伤寒论研究著作中,阴证略例阴证入手,打破了治外感与治内伤的界限,用六经辨证的原则把伤寒与杂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guoyixuetongshi/1029-14-3.html

三阳_中医名词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太阳、阳明和少阳的总称。其中包括了手三阳和足三阳,实际上是条经脉。在六经辨证上三阳系指邪在体表浅层或六腑有。太阳经的代称(素问.着至教论马莳注)。按照伤寒病由表传里的发病次序,在三阳经中太阳经位于最表层,首先发病,故称三阳...

http://qihuangzhishu.com/109/520.htm

少阴大承气汤证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止泻,则肾中之真阴可回,自能上济以愈口中干燥、心下作痛也。 此节之前有少阴病得之二,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及后节少阴、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想此二节,仲师亦皆言急下,若不急下,当亦若纯下青水者,...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312.html

姜春华_二、辨与辨证相结合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就不能偏执一派之见,专主一面即离开了辨证的观点。先生认为:必须服从临床辨证,采取各家之长。如刘河间在治疗上主张以清热通利为主,认为:气皆火化;其学术观点的来源,可能出于内经机,如诸热瞀chi,皆属于火诸噤鼓栗,如丧神守,...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jiangchunhua/539-3-2.html

三阳治法_思考中医_中医医论书籍_【岐黄之术】

...小便这样的治疗方法对于少阳并不适宜。这就促使我们去了解和思考三阳在治疗上的差异。①太阳治法太阳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发汗和利小便,另外还有吐法。发汗主要针对太阳经证、表证,也就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讲的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

http://qihuangzhishu.com/145/136.htm

半表半里成熟于东汉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 冯世纶 胡希恕名家研究室 关于半表半里这一术语成熟的年代,不论是考证文献看,还是伤寒论的主要内容看,半表半里是八纲的概念,是由概念表、里衍生而来。半表半里最早出现于伤寒论而且成熟于伤寒论,时代应属东汉。...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9764.html

续论_医学实在易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吴茱萸之类随服随即泄去,俗名直肠洞泄,此胃脾俱败,两土同崩,卦取诸剥,此太阴内陷之死证也。若吐止利断,而咽痛声哑,两足挛急,是邪太阴而传及少阴。云∶少阴之脉循喉咙,萦舌本。又云∶少阴之脉,循足股是也。伤寒论云∶少阴之为...

http://qihuangzhishu.com/697/107.htm

内经天地观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周于天外的气候变化要素,分别以三阳冠名(同上547页)。正因为五运与气是天地中阴阳之气的升降运动,天干统运,地支主气(同上554页),所以在内经的运气七篇大论中,天地多指五运六气而言。 ...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2652.html

共找到696,591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3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