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
...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间”。《伤寒论》第八条称:“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言病气在经络中循行到了尽头,故其主证头痛到七日可以自愈。王叔和《脉经》继承了这种认识,又提出以针刺截断阳明经...
...危证,辨证时,李氏非常强调以诊脉为鉴别标准,鉴于阴证之难治,王氏提出“三阴可补”之法,主张“药当从温”,尤其强调了温肾助阳的重要。在众多《伤寒论》研究著作中,《阴证略例》从阴证入手,打破了治外感与治内伤的界限,用六经辨证的原则把伤寒与杂病的...
...太阳、阳明和少阳的总称。其中包括了手三阳和足三阳,实际上是六条经脉。在六经辨证上三阳病系指病邪在体表浅层或六腑有病。太阳经的代称(《素问.着至教论》马莳注)。按照伤寒病由表传里的发病次序,在三阳经中太阳经位于最表层,首先发病,故称“三阳”...
...止泻,则肾中之真阴可回,自能上济以愈口中干燥、心下作痛也。 此节之前有“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及后节“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想此二节,仲师亦皆言急下,若不急下,当亦若纯下青水者,...
...就不能偏执一派之见,专主一面即离开了辨证的观点。先生认为:“必须服从临床辨证,采取各家之长。”如刘河间在治疗上主张以清热通利为主,认为:六气皆从火化;其学术观点的来源,可能出于《内经》病机,如“诸热瞀chi,皆属于火”“诸噤鼓栗,如丧神守,...
...小便这样的治疗方法对于少阳病并不适宜。这就促使我们去了解和思考三阳病在治疗上的差异。①太阳病治法太阳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发汗和利小便,另外还有吐法。发汗主要针对太阳经证、表证,也就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讲的“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
...□ 冯世纶 胡希恕名家研究室 关于“半表半里”这一术语成熟的年代,不论是从考证文献看,还是从《伤寒论》的主要内容看,半表半里是八纲的病位概念,是由病位概念表、里衍生而来。“半表半里”最早出现于《伤寒论》而且成熟于《伤寒论》,时代应属东汉。...
...吴茱萸之类随服随即泄去,俗名直肠洞泄,此胃脾俱败,两土同崩,卦取诸剥,此太阴内陷之死证也。若吐止利断,而咽痛声哑,两足挛急,是邪从太阴而传及少阴。《经》云∶“少阴之脉循喉咙,萦舌本。”又云∶“少阴之脉,循足阴股是也。”《伤寒论》云∶“少阴之为病...
...周于天外”的气候变化要素,分别以三阴三阳冠名(同上547页)。正因为五运与六气是天地中阴阳之气的升降运动,“天干统运,地支主气”(同上554页),所以在《内经》的运气七篇大论中,“天地”多指五运六气而言。 ...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