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①指突然发生的急重疾病。《灵枢·岁露论:“然有卒病者,其何故也。”②指新。与旧病相对而言。《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脉证:“夫痼疾,加以卒,当先治其卒,后乃治其痼疾也。”...

http://qihuangzhishu.com/196/123.htm

四塔五蕴—傣医的理论基础_【中医宝典】

...傣族医药学自成理论体系,“四塔”和“五蕴”是始终贯穿整个傣医学术的重要理论体系,也是研究傣医学术思想必须深入探讨学习的课题。 “四塔”(土、水、火、风)和“五蕴”理论派自南传佛教。在公元9世纪觉音所著的《清净道论中,详细记述了“四塔”、...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7440.html

理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研究精英论坛(续四)_【中医宝典】

...毛细血管消失,同时刺激内皮细胞增殖,血管新生。  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董为伟教授等,采用免疫组化法及HE染色法分别检测了大脑中动脉梗塞大鼠,通心干预(通心干预组)与不干预(单纯MCAO对照组),对其脑组织VEGF阳性表达和促毛细血管...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1516.html

论中医药学理论真髓_【中医宝典】

...这种观点实在缺乏说服力。 中医药学重视无形态的运动规律是具有超前性的认识论。中医学的真气学说是其理论的精髓。认识气的运动规律可以捕捉生命的序参量,通过对序参量的影响可以决定生命的走向(《中医的现在与未来第五章)。军事家认为信息可以决定整个...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482.html

之刺其应有异_《类经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灵枢·血全)黄帝曰∶愿闻其奇邪而不在经者。岐伯曰∶血是也。(奇邪,即缪刺论所谓奇也。在不在经,行无常处,故曰奇邪。)黄帝曰∶刺血而仆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少黑而浊者何也?血出清而半为汁者何也?发针而肿者何也?血出若多...

http://zhongyibaodian.com/leijing/481-25-5.html

黄帝内经的成就_【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整理先人积累的丰富的医疗经验,升华为理性认识,形成系统的医学理论,并且进一步驾御医疗实践,建立了中医学临床规范,成为中国传统科学中探讨生命规律及其医学应用的系统学问。 它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打好了结构框架,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

http://wenxue360.com/huangdineijing/archives/195.html

藏药理论及用药法则_【中医宝典】

...藏药,对药物来源、性味功效和用药法则有独特理论。《月王药诊首先提出五行学说和六味、八性、十七效的概念,《四部医典又进一步加以阐明,使其上升到理论原则。五行学说是指药物来源于土、水、火、气、空。与当今所说的植物生态因子相似。土,为药物...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7130.html

石膏重剂应用探讨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部分医家受此影响,再加之仅见仲景用白虎汤之四大证(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不察其他用石膏方的情况(如《伤寒论中治疗“无大热,口燥渴”之白虎加人参汤证、治疗虚热之竹叶人参汤证、《金匮要略·妇人产后脉证治治疗“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6343.html

体质_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奠定了中医体质学的基础。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从体质与发病、辨证、治疗用药以及疾病预后关系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明清温病学家则从温热病学角度,对体质与温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治疗、用药的关系作了新的探讨。历代众多医家也从不同角度对...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yililun/a10924.html

叶香岩杂论_【中医宝典】

...强弱,形色脉象,更询起居致病因由.盖有见证,有变证,必灼见其初,终,转,变,胸有成竹,而后施之以方.气血阴阳,便是看诊要旨.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此脏腑气血,须分晰辨明.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缓攻. 论药必首推气味,阳伤取药之气,阴伤取药...

http://zhongyibaodian.com/zs/1660.html

共找到513,301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2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