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老君庙创作背景_【古诗文大全】

...此诗写作时间不好判断。按道理,在唐朝开元和天宝(均为唐玄宗年号)时期都很崇尚道教,而李白拜谒的应该不是一般地方的老子庙,面对如此冷落的道观则可能是安史之乱以后的事情,也许就在李白流放回到安徽的时候。 ...

http://wenxue360.com/gushiwen-shangxi/12486.html

老子他说》第二十章:老子素描修道者的人生_道家_【文学360】

...接着,下面一段,可以说是老子的“劝世文”。“荒兮其未央哉”,“荒”是形容词,像荒原大沙漠一样,面积广大无边,永远没有尽头。这句话放在这一段里,应作什么解呢?——《易经》最后一卦“未济”。我们看看历史,看看人生,一切事物都是无穷无尽,...

http://wenxue360.com/archives/5448.html

老子他说》第六章:吹毛用了急须磨_道家_【文学360】

...便套用了道家代表人物老子的名词,称它为“谷神”。 第二类形的山谷,是隐晦曲折,两头相通的狭长通道,空气对流,由这一头的传呼,便很迅速地畅达遥远的那一头。因此,也成为被人编织成神话的题材,认为其中如有神助。实际上,也是空气的传声作用,并非真有...

http://wenxue360.com/archives/5421.html

道家的历史起源_道家_【文学360】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 《老子》第25章) "太史公"司马迁的父亲西汉...

http://wenxue360.com/archives/5124.html

老子·德经·第七十一章评析

...在自知之明的问题上,中国古代哲人们有非常相似的观点。孔子有言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在老子看来,真正领会“道”之精髓的圣人,不轻易下断语,即使是对已知的事物,也不会妄自臆断,而是把已知当作未知,这是虚心的...

http://wenxue360.com/guji-shangxi/864.html

老子他说》第一章:头头是道,有无主宾,玄元之妙_道家_【文学360】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本文第一章,首先提出老子《道德经》的“道”与“名”两个关键名词,也是连串贯通全书...

http://wenxue360.com/archives/5391.html

老子·道经·第三十五章评析

...“乐与饵”指流行的仁义礼法之治,“过客”指一般的执政者,但还不是指最高统治者。老子在本章里警诫那些执政的官员们不要沉湎于声色美食之中,应该归附于自然质朴的大道,才能保持社会的安定与发展。统治集团纵情声色,不理政事,这是在春秋末年带有普遍性...

http://wenxue360.com/guji-shangxi/827.html

老子·德经·第四十章评析

...老子在《道德经》里,多次涉及到“事物的矛盾和对立转化是永恒不变的规律”,概括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现象与本质,这是十分光辉和精辟的见解。“反者道之动”,历来解释者有两种观点:一是说矛盾着的对立物各自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二是说事物运动变化的...

http://wenxue360.com/guji-shangxi/832.html

老子他说》第十四章:时空心物与道的体用_道家_【文学360】

...极微”,便有互同此理的内涵。 总之,视、听与触觉这三种基本作用,原是一体的三角形,它与物理世界的声、光、触受是有密切的相互关联性,也可以说它是一体的三种作用,不可寻探它的个别界限,因此笼统说明它是“混而为一”的。从老子以后的道家与道教,便因袭...

http://wenxue360.com/archives/5436.html

老子·道经·第十八章评析

...此时,社会已经是不纯厚了。在这里,老子把辩证法运用于社会治理,他指出:仁义与大道废、大伪与智慧出、孝慈与六亲不和、忠臣与国家昏乱,形似相反,实则相成,老子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表达了相当丰富的辩证思想。...

http://wenxue360.com/guji-shangxi/810.html

共找到7,524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2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